【学思践悟十九大】两院院士、知名教授率先探路,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两张皮”现象
2018-01-17 07:58:54

timg.jpg

上海高校正在启动的“课程思政”改革,有一道“硬关”要闯:必须破解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只有各门课程“同向同行”,思政工作才能如阳光和空气一般,浸润于大学的每一个角落。

身处同一个育人“战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又该如何协同育人?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领衔的“飞翔论坛”,让大学生在领略信息安全前沿动态时,自然生发出成为信息领域“国土安全卫士”的使命感;在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郑时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等形成的“院士方阵”率先垂范,在为学生们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坚定他们科技强国、以专业报国的志向……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在上海高校,最受学生爱戴、一些在专业领域里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和知名教授,率先成为“课程思政”这场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路者和闯关者。

timg (4).jpg

把思政的“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

在同济大学,一门名为“可持续智能城镇化”的课程,乍听名字,感觉是一门工科生的专业课。“城市问题,并不只是城市规划家和城市建设者的事,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课程总负责人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志强。

坚持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理念,在吴志强的力邀下,钱易、郭重庆、谢礼立等多位院士先后走进课堂,从多个专业角度为年轻学子解析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战略任务与创新实践。在同济,这门课不仅是学生选课满意度高达97%的“人气课”,而且是一门“上不完”的课。每当课程修完,选课学生通过微信建立的课程“研讨群”就会变成“课友群”,群里讨论依然活跃。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

思政工作就像一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也能真正让学生获益,达到育人的功效。可以说,这个形象的比喻,真正点到上海高校启动“课程思政”改革的关节点。

在复旦大学的讲台上,不仅思政课教师来自各个学科专业,一批学术名家也纷纷为学生开出了选修课。

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每学期定期为学生上“医学与人文”课,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正确理解医患关系,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石磊为学生开讲“经济中国”课,从专业角度解释国家的经济发展,让更多学生理解中国发展的途径。

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家刘西拉教授定期给学生们授课,讲述自己燃烧的青春岁月;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则向学子们讲述自己从贫困山区的农家孩子成长为蜚声海内外的分子生物学专家的经历;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思政讲台上的常客,多次与学生交流我国科学家在国外势力严密技术封锁中,独立研发核潜艇的经过。

搭建高水平师资共同体,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为“课程思政”改革建立起高水平的师资共同体,更多沪上高校通过拓展教师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明道、信道,潜心学问、关注社会。

在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院士一手创设了“飞翔论坛”,邀请在业界具有影响力专家、学者、校友等为学生们讲课,让业界“大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一名大学生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他们成长中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在“飞翔论坛”上,通过和各路精英切磋专业知识,学子们也切身感受到,信息科学及其核心技术的水平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飞翔学院”是一个对优秀本科生实施“精英培养”的荣誉学院,褚君浩说:“一流的本科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报效祖国为荣耀的德才兼备的有志青年’。”

致远学院作为上海交大的人才培养特区,也是最先试点“课程思政”改革的学院。各路大家、大师频频助力思政教育。不少学生如此评价当下的思政课:“科学大师为我们上的人生大课,让我们感到今日中国之责任,不在他人,唯在我少年”“无论在哪个年代,为祖国之崛起而努力,都是年轻人履行对国家诺言的方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文汇报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