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用什么去听的?不是用头脑听的,而是用心灵去听的!
2018-04-25 21:00:37 作者:李晨琰

u=382210534,4217427475&fm=27&gp=0.jpg

“每当夜深人静,我一个人凝听音乐感受最深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冲动:就是想唤醒所有沉睡的人。你们还睡着干嘛?”复旦大学任重书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的一番话引发近400余位复旦校内外师生的一阵笑声。今晚,复旦大学“国风雅韵”书院传统文化月开幕式上,王德峰与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赵文怡从古琴音乐谈起,聚焦古琴演奏的二度创作空间问题,引发在场观众对于音乐内涵更为深入的思考。

音乐是用心灵去听的

“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与人的关系是什么?”“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古琴音乐又有何差异?”……

关于音乐,哲学家说过许多话,但凡是伟大的思想家在面对艺术的各种门类中总是挑选音乐作为给予最高赞扬的艺术。

比如黑格尔曾于《美学讲演录》赞美音乐说:“如果我们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作是灵魂的解放,摆脱限制和压抑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供关照的形象可以缓和一切最酷烈的命运,使它成为欣赏的对象。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

timg (16).jpg

“音乐是用什么去听的?不是用头脑听的,而是用心灵去听的。”艺术沙龙一开始,王德峰便指出,用头脑听的时候,人们往往力图理解这个曲式,思考音乐主题的创作原因,然后以怎样的结构演绎音乐。

“你要听出这些结构,那是头脑在听,听出一个流动的间奏来,是吗?但这不是我喜欢音乐的方式,我认为这是专家的态度,专家的态度我从来不取。”王德峰的发言引发现场师生的一片掌声,“音乐不是为专家服务的,不是行内的密约,不是行家们自己把玩的东西。音乐属于社会,属于民族,属于人类,属于人类的命运。因此大家只需用心灵去理解音乐。”

中国古琴音乐是内心的自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素来有“礼乐之化”的传统。我们从“诗”中知性情,在“礼”中立心志,在“乐”中成君子。

如今,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被弘扬光大。不仅中国人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世界也开始倾听中国的声音。“古琴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意义,古琴与文人、士大夫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赵文怡认为,与西方乐器不同,古琴是一种自赏型乐器,并且能够体现中国音乐的特征。

可以说,古琴演奏与西方乐器演奏有着天壤之别。与西方乐谱的精准量化不同,对于中国古琴演奏,非量化记谱是最为突出的特点。比如《广陵曲》,传下来的古谱需要演奏者像古书一样竖着看,只有段落在册。最后的演绎效果全靠演奏者打谱,因个人审美、修养、理解能力的差别,打谱不同,同一首曲子也会有几十个版本。

因此,古琴演奏的二度创作空间非常大。王德峰认为,“如果说从钢琴的88个琴键中能够听到小号的呼叫,长笛的悠扬,西方古典音乐为听众构建出宏大的世界,那么中国古琴音乐则需要听众去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留给每一位演奏者与每一位聆听者去自省。”

timg (17).jpg

最后,王德峰寄语在座学生,“如果说我们希望对于我们所处的文明、历史、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深切的体验的话,我们必须至少有三种修养:音乐的修养,哲学的修养,诗歌的修养。这是人类精神活动最高的三个领域。”王德峰表示,哲学的思考,诗歌的语言,音乐的声响,这是最崇高的。

据悉,作为复旦大学书院修身养德育人的一大品牌活动,2018年复旦大学“国风雅韵”书院传统文化月将继续深入演绎“国风雅韵”这一主题,通过讲座沙龙、艺术鉴赏、体验教学等形式,涵盖文化精粹、民乐鉴赏、书画导览、工艺体验、太极游艺和民俗文化等六大板块,同时注重“专业式”和“交融式”培育,联动校内外资源,邀请校外知名人士走进校园,并与校内专家、学者一起交流,尝试哲思艺术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在去年的成功经验上,本届书院传统文化月新增文化精粹、工艺体验、民俗文化等板块,通过介绍文化遗产保护、体验传统民俗及手工艺等方式,让复旦师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鼓励大家更加身体力行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具有中国根、中国魂的文化传人。

作者:李晨琰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教科卫报道中心审核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