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是否有广告,是否应试?城市里的你们并不知道,带着山村的孩子通往知识有多重要!
2018-12-15 08:22:30 作者:樊丽萍

timg (4).jpg

技术改变教育,教育改变命运?这两天,一篇媒体的深度报道《教育的水平线》在朋友圈刷屏。而在网上,更多人看到的文章标题是《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不管文章题目叫啥,很多人看了以后“暖哭”。文章讲述的是,在云南国家级贫困县禄劝第一中学,通过网络直播教学,这所学校获得了四川名校成都七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最终帮助一批大山里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的励志故事。

除了聚焦禄劝第一中学这个“点”,文章还涉及一个“面”: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跟随成都七中同步上课。16年来,有7.2万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高中课程,其中88人考上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本科。

但是,过去的20多个小时以来,这条“暖哭”的报道却因大量转载而引发关注,继而引发争议,接着,剧情几次逆转。

有人说,教育直播说到最后,还是搞的应试教育那一套;有人言,这篇报道夸大了直播课的作用。

从统计学上看,一个县级地区本身清华北大的录取率约0.08%,而报道中的地区在上了直播课后,录取率变是0.12%,并没有质的提高。另外,就算直播班的学生考上北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功于教师里的一块屏。

当然,今天流传更广的一些旁证消息是,这些直播班的学生本身就是被挑过的尖子生,这个贫困县的县中在教育投入上不惜血本,更重要的是,这块屏本身就是一个“大广告”,是网校企业扩展的大生意……这下好了,我们看新闻的人,貌似都跌入了人家软文的陷阱。

其实,不管剧情多么复杂,相信更多的人心中真正存疑的只有一个问题:一块屏幕究竟有多大的能量,在教育扶贫,弥合城乡教育差距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timg.jpg

记得几年前,在慕课刚开始兴起的时候,笔者和很多教育界人士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慕课不久之后就会成为一种颠覆传统教育的力量。当时,一个比较危言耸听的说法是,在慕课大行其道后,世界上只有最好的老师才能胜任教师的岗位,而其他老师都将沦为助教。还有业内人士戏言,中国的大学以后可能只剩清华和北大,其他的大学只需要使用清北的慕课,都是清北的分校。

如果就此对照当时围绕慕课的这些戏言,再来观察而今刷屏的直播课,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互联网+教育”固然在知识的传递和共享上,有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匹敌的优势,在解放知识“生产力”,助力教育公平更好实现方面提供了新的助力,但它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教育是事关“人”的事业,而不是生产机器的流水线,因为人的资质禀赋千差万别,后天所处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同一块屏幕面前,哪怕接入的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仍然不同。

正如新闻报道所说,在接入网线和屏幕的同时,当地的教师也有一个重新认识、被迫接受继而坚信转型的过程。学生苦学,老师苦教,一块屏幕的接入,只是把外界更优质的课程资源导入而已。

或许,我们作为旁观者,感受到的画风是这样的:屏幕如微光,光从外面来,点燃的是山区老师和学生的热情。这里,除却有待商榷的“清北率”,当地教育水平的普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是一个合力的结果——有技术的作用引入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有山区老师和学生的主观努力,缺一不可。

其实,所有对教育行业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办学校、办教育,最关键的是师资。这就是大家都要抢着去名校的原因:名校是名师聚集的地方,有名师坐镇的课堂,几乎就等于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而高升学率只是最后的产出而已。

所以,屏幕的真正贡献,是把一些优秀的老师,一种较好的学风,一种更接近素质教育理想的教育模式带到了贫苦地区的孩子身边——通过一种技术手段,集结一切可以集结的优质教育资源并集中投放,让山区的孩子们洞察外面的世界的精彩,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timg (1).jpg

也正因此,这块屏幕摒除它的商业利益,是值得肯定的事。对山区来说,屏幕也许会带来希望。须知,多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多一个年轻人梦圆,多一个家庭有新的希望,山区就多了一份粘住村民的吸引力。

教育有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之争,教育信息化作为基础设施这些年一直在大力推进,其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它在弥合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方面是有显著贡献的。

但我们也要清楚,屏幕毕竟是冷冰冰的,激活教育的是人,呵护教育公平的制度。

教育扶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施更公平的教育,光靠网线和屏幕还不够。

在实现了宽带“校校通”、各种信息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理论上都有可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投递到山区学校后,每个教室里的老师如何用好这些资源,提升教学水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而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从远程教育到“互联网+教育”、再到慕课,虽然新的技术力量一直在推着教育往前走,但是有些项目的进展之所以不如人们预想得这么大,瓶颈也正是在师资上。

timg (3).jpg

一些到乡村支教或者在教育扶贫一线的人相信都会对此感同身受:屏幕的引入固然可以改变山区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屏幕所导入的教育资源,因材施教,很多山区老师碍于自身的专业能力限制,还没有摸索出门道。

在制度层面,教育扶贫的力度这些年着实不断加强。比如重点院校纷纷推出面向农村地区学生的“三大专项”,即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且这些计划由国家红头文件确保招生比例、确保“落地”,从而圆了相当一部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而未来,更有利的制度保障则应着力于师资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培养、引导一批卓越教师投身农村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有效的培训,提升现有存量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则关于一块屏幕改变一群山区孩子命运的新闻,其真正的价值是让我们继续关注教育扶贫这个话题。在这个宏大而艰巨的任务面前,任何的微光都需要,任何的力量投入都值得鼓励,任何的努力和创新都不嫌晚。


作者:樊丽萍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