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鸦片战争胜利了,中国会怎样?思政课老师要学理通达学养深厚,课才能上得理直气壮
2019-03-21 06:38:44 作者:姜澎

60321_p7_b.jpg

李冉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思政课。慕梁摄

“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家命运的转折点。那么如果鸦片战争胜利了,中国的命运会不一样吗?”“鸦片战争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开始。为何历经一代又一代探索,最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民族走出屈辱?”

……

昨晚复旦大学《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全国精品课程团队成员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80后”教师郝志景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发了本科生的热烈讨论,而他对各类史实深刻而又客观的理解又带给了学生不一样的视角。

正如3月18日在京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复旦大学高级讲师陈果所说:“思政课教师自己必须学养深厚、学理通达,这样思政课才可能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同时又有润物无声的效果。思政课才能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课程。”而通过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正确认识当下社会,并勇担历史责任,正是复旦大学思政课的鲜明特色。

以丰富学养应对学生尖锐问题

课堂上,郝志景从如何评价鸦片战争谈起:“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就有使团来华,并提出了很多要求。当时乾隆皇帝要求英国使团成员三跪九叩。在有些英国人看来,鸦片战争最初由礼仪之争引起。对此,你们如何看?”

当不少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匪夷所思时,郝志景提醒学生,很多时候,不同国家的人看待同一历史事件的视角并不一样。“但这至少说明一点:当时清朝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和外部世界不在同一个话语体系。因此,才会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探索国家的出路,直到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摆脱积贫积弱的屈辱历史。”

讲授《近现代史纲要》,绕不开众多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也绕不开对于出面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的评价。郝志景说:“当下纷繁复杂的声音和思潮,也会对校园里的年轻人产生影响,引导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显得尤其重要。”

有学生曾在课堂上提问:“签订不平等条约本非李鸿章所愿,当时清朝作为战败国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学界现在有人提出,这不是李鸿章的责任,这样的看法有道理吗?”

郝志景说:“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他显然承担着与当时普通大众完全不同的责任。他固然受限于所处的时代,但说他并非历史罪人,显然不是尊重历史的客观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了。”

“在清朝,即便我们自己的领土,也非我们自己能作主。”他提醒学生注意史实,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国家处于深重危难之中。后经沙俄联合德国等出面干预,把辽东半岛“保”了下来。“这并非沙俄怀有无私正义之心,而是盘算着把辽东半岛置于它的势力范围。”

郝志景说,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绝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付他国。唯有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才能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伟大国家。

“现在我们国家逐渐强大起来了,但仍需要正视我们曾经屈辱的历史。而这段屈辱的历史,正是一个伟大国家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阵痛过程。我们用一百多年快速走完了西方国家历经三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也因此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中,遭遇到了种种问题和波折。”

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树立信仰

郝志景所在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团队,平均年龄四十出头,每位教师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积累,他们把教育部规定的四门思政理论必修课程打造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

此次赴京参加座谈会的陈果,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高国希是国家教学名师、万人计划学者,亦是香港城市大学,美国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李冉是“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李冉工作室”主持人、中央国家机关党课宣讲辅导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这些名字背后,有着一批热门的大学思政课程。而其秘诀就是通过深厚的学术积淀,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承担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

在高国希看来,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教授大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价值观的培养,大学思政课要引领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刚从北京回来的李冉表示,青年一代的理论与信仰需求日益增长,这对思政课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思政课要敢于触碰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讲好思政课,既要有深厚的学术基础,也要有好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由此帮助大学生将价值观上升到信仰,把信仰的树立作为思政课教学、甚至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工作。

在四门思政理论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近年来,复旦大学又开设了13门提高型课程供全校学生选学,比如由跨院系教学团队精心打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读》《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及时有效地回应了学生的理论需求,形成了“必修课程有延伸、选学课程重深化”的课程体系。

为帮助老师练好内功,学校坚持“三集三提”——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问题导向,回应学生的问题期待,针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困惑,推动人才成长与队伍建设;并以团队力量推进教学内容、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本报记者姜澎
编辑:孙欣祺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