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学费三天涨十多倍,她和同学一起抗争减免学费,如今,她们学院的博士“学霸夫妻”,共同去西部就业……
2019-04-23 18:01:28 作者:姜澎

u=3256172740,769719435&fm=26&gp=0.jpg

“70年前,金圆券一天就贬值到原先的十分之一,我们上海大同大学的学生地下党员们为了帮同学争取到学费减免,付出了艰苦的斗争。”这是华东理工大学90高龄的梁世懿先生的经历。

“幸福真的是奋斗来的!整整两年,我们互相鼓励,埋头学习,成绩从班级的中上游,一下子飞升到专业第一和第二,并双双获奖学金和保送硕博连读。”这是华东理工大学在读的博士夫妇曹亚明和洪亚云的感受,如今他们又双双放弃上海的工作机会,赴西部就业,立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八位不同年代、不同岗位的师生,讲述了各自的爱国奋斗,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历程,为现场的青年党员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

梁世懿是华东理工大学的退休教授,她也是当年的学生地下党员。今天,她回忆起了解放前后的那一段岁月。

她是在1948年加入共产党的。她说,1949年2月的上海,经济已经面临奔溃,金圆券飞速贬值。居民一拿到钱就立刻全部换成粮食。她所在的大同大学开学第一天到第三天,学费就涨了十多倍。原本很多同学就已经负担不起学费了。“我们学生党员就发动大家和学校谈判,不仅我们学校,校外的年轻人也支持我们,经过谈判,学校不得不维持第一天的学费金额。”

她说:“经历过那时的混乱,才更加感到现在和平的美好。当时和我们一起参加斗争的同学党员很多都不在了,希望大家时刻记得即便是现在平凡的生活也得来并不容易。”

作为党外人士,物理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原致公党中央委员陈德川也用一生的经历诠释了“跟随党的脚步,为国家民族强盛而奋斗”。她的家人、亲戚都在国外。1979年改革开放后,陈德川到国外探亲,发现海外的大学都不承认中国大学的毕业证书。这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强大,每一个人才能挺直腰板。

当时政府提倡“三引”工程,她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海外的社会关系,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以及很多海外企业。她说:“我的亲属中,既有广州也有上海的荣誉市民,他们在海外多年从来都不曾忘记过祖国。不管是相比较他们,还是相比较党对我的培养和关心,我总是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她还发动了20多位侨界知识分子,创立了民间团体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发展到四五百人,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而是为国家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物理化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刘洪来教授,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教学一线,都硕果累累。在华理求学期间,他从中科院院士胡英、国家教学名师黑恩成等前辈师长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对教学的孜孜不倦,对科研的不懈追求;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几十年来,他以师长为榜样,带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科研教学齐头并进,长期坚守教学一线,真情关爱学生成长成才。

timg (10).jpg

刘洪来(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机化学教研室优秀青年教师陈宜峰由衷地感叹。

作为一名“85后”青年英才,陈宜峰初加入耶鲁大学的课题组时,他的导师常常对中国学生投来不信任的眼光,甚至三天两头告诉他,有哪些名校的学生来申请他的岗位了。但一年博士后合同到期时,导师却主动提出,由他可以自己决定留下来的时间。陈易峰说:“导师的态度转变,是我在一年中全年无休的付出换来的——在不同方向、多个课题上均有研究进展。——几年时间内,课题组也从只有我一名中国人发展为近一半中国人。”

“如果要问我对学弟学妹们说什么,那我也想说,我们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幸福真的是奋斗出来的!”曹亚明和他的太太洪亚云都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在读博士。因为本科时的一次大学计算机期末作业而相识。曹亚明坦言,原先他们在班级的成绩都只能算中上水平,相识后暗暗约定,绝不能让爱情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要相互鼓励和帮助做学习路上的催化剂。

在学业最繁重的大三,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一起泡在了教室和图书馆,自习到图书馆闭馆、教室阿姨清场,成绩也因此在大三时飞升至专业第一和第二。早在大一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他们,不仅在大三时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还双双获得优秀毕业生和华东理工大学首届荣誉毕业生称号,并双双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华东理工大学硕博连读。

曹亚明说:“我们两人在的实验三楼和实验四楼之间只相隔几米,但每天也只有晚饭一小时的时间见面。这一小时中,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科研。”迄今为止,他们在国际SCI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形式发表论文8篇,其中包括顶级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分析化学》等,双双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也获得代表华理学生最高荣誉的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特等奖,获评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人物。

如今,他们双双放弃了上海公司的录用,选择了去西部就业。曹亚明说:“我们在本科时一起去了成都的红军长征纪念馆,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我们当代青年在享受现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当思来之不易,并要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紧紧扣在一起;而在农村支教时,更是感到越是不发达的地方,越需要知识。”

李承霖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的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他将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到云南省寻甸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涯。他说:“我们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我们应该去最基层的地方去看看,去了解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李承霖用铿锵有力的回复,诠释了一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特殊党课结束前,现场所有的党员又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


作者:姜澎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