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徐中玉先生!他宠辱不惊地走过百年,从未放下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2019-06-28 22:27:45 作者:樊丽萍 姜澎

7767676.jpg

“我们有徐先生在”——在华东师范大学,提到著名文学理论家、教育家徐中玉先生,几乎所有师生都会肃然起敬。与之相随的,是一种集体的自豪感。对于几代学子而言,与如此一位杰出的学者同在一个时空生活过,是何其的幸运。

而现在,突然有些不习惯了:因为徐先生走了,不在了。6月25日凌晨3时35分,徐中玉因病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5年。

“立身有本,国士无双,化雨春风万里,何止沪滨滋兰蕙;弘道以文,宗师一代,辞章义理千秋,只余清气驻乾坤。”今天,巨幅挽联挂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内,异常肃穆。哀乐声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与先生作别。

众多学人对先生的不舍,从此将化为怀念,化为前行的动力。知识分子,就要有坚守,有担当,有责任感。这是徐中玉留给学界的精神财富。

他的身上,兼有书生气和英雄气

今天,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徐中玉送行的学者,望着先生的遗容,不禁泪目。很多人的思绪,随着大厅屏幕上滚动播放的照片回到了从前——

在很多人记忆中,徐先生是那个常常拎着公文包,在华东师大校园里疾步行走的中文系主任。那是上世纪80年代,他不仅要带教学生,还是《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两份学术刊物的主编,教学、科研、行政事务十分繁杂。正是他,邀请了王元化等名家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并邀请郭绍虞、程应镠、钱仲联等一批大家来华东师大讲学,使得当时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开启了一个“黄金时代”,系里出现了作家群、批评家群、出版家群、还有教育家群,堪称群星璀璨。

32323232.jpg

“徐先生是一位非常有胆略、有眼光的人。在系主任的岗位上,他努力给各种人才创造条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国华说,以恢复高考后入学的77、78级学生为例,很多人在读大学前已经在从事一些文学创作。徐中玉在任上宣布学生优秀创作可以代替毕业论文,从现在看来,此举是对人才分类评价的一种超前尝试。

“先生一直主张,写文章不要泛泛而谈。既然不是所有学生都擅长写论文,不如放手让他们搞创作,给更多人发展机会,让更多人成才。”朱国华认为,徐先生不仅学问渊博,更是一位学术领军人物,广阔的学术平台是他留给后学的丰厚“遗产”之一。比如,徐中玉接手《文艺理论研究》期刊时,学术刊物并不像今天这般吃香,杂志生存一度非常困难,而那时学者也没有发论文的硬性指标。他之所以愿意抽身办期刊,完全是希望给年轻人更多成长、历练的机会。

44444.jpg

“徐先生之所以如此忙碌、愿意做很多事情,是因为他从未放下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徐中玉弟子、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也赶来送先生最后一程。他动情地说,徐先生之所以受人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留下了一系列学术经典著作,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感召力。“先生生活着的这一百年,风云激荡,这种时代最难坚持的就是书生气和英雄气,但先生做到了。”

很多人知道,徐先生最喜读《论语》,他也多次向年轻人推荐,要多读《论语》。他曾在给《文汇读书周报》撰文时,解释过个中原因:“《论语》中有不少做人的基本道理。”他说,“我不是儒家和孔子信徒,但至今还很难举出另一本书,可以讲出更多做人的基本道理。”

浓浓的家国情怀,贯穿百岁人生

徐中玉长期从事古代文论研究,形成了史料与批评并重、尊古与化今兼顾的学术特色,这主要源于他对传统文化执著的信念和至深的热爱。他认为,传统文化中有着对人间世事的丰富阐释,也有着对为人处世的精到论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回忆起与先生20多年的学术交往,内心十分感慨。“徐先生治学有一个基本主张,那就是倡导古为今用、活古化今。他一方面认为,沉下心做史料研究很重要,但同时也觉得,应该有一批人从事理论阐发。”胡晓明说,“古”与“今”之所以在先生的治学过程中显得如此融洽,是因为支撑他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基础是文化大义与忧患意识。

徐中玉先生是从“五四运动”走过来的人,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所以他的学问人生中,始终有关注现实社会的担当,有感时忧国的情怀。

23323232.jpg

“先生一直认为,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研究,要为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文化的基本价值做贡献,文学要为现实人生提供充沛的精神养料。”在胡晓明看来,无论是徐中玉先生主编《大学语文》教材,还是创办学会、期刊,一个基本的考虑就是团结汇聚更多人文学科优秀人才。

“先生的高风亮节,我差之远矣,唯有默默地追随学习。”徐中玉的弟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在我心中,先生不仅有着家国情怀,还有着与家国情怀相匹配的行动能力。”徐中玉是知识分子中为数不多的关注现实、并且将学问与现实密切结合的典范。上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要求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徐中玉以超强的行动能力和推动力迅速开出了这一培训班,网罗全国各地的名家,这为后来文学批评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徐先生可以说是有学问、有性情、有风骨,他真正担得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而且,他的一生可以说都在坚守并践行自己的信仰。”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说,先生的长寿恰恰是因为他的坚守。因为如此,世事对他来说,反倒变得简单。




作者:樊丽萍 姜澎
编辑:李晨琰 樊丽萍
责任编辑:张鹏 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