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带“头环”上课检测是否走神?科技是应试教育的“帮凶”还是教育困境的救星
2020-04-05 12:01:16 作者:张鹏

closeup-photo-of-black-and-blue-keyboard-1194713.jpg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推动教育转型。当下,全世界都在探索教育变革。技术如何改变教育生态、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最近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谈到,当我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推动教育发展时,更应该关注,不能让技术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教育创新会让大数据成为捆绑师生的枷锁吗?

今年,在线学习解决了大中小学生们不能去学校学习的难题,这可说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正面影响;去年底浙江某学校让孩子带“头环”上课以检测孩子是否走神的新闻,读来则让人一言难尽。朱永新说:“科学技术该如何推进教育,而不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这值得我们每个教育人思考。”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发出类似的疑问:“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教育创新,是在颠覆改变应试教育,还是在用大数据全方位捆绑师生,提供更加精致的应试教育?”

眼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曾经存在于科幻小说的蓝图,很多都已成为现实。但是,现在很多科技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到底是应试教育的帮凶,还是解决应试教育的英雄?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已经影响到了人与环境、自然与社会,人的生理组织和人的全面个体之间的平衡状态。哲学家斯蒂芬·图尔敏曾经说过:“科学或技术忽视了它们对于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的长远影响。由于缺乏个人洞察力、情感、想象力或缺乏一种其特定活动对其他人影响的这种感受,科学家对于他的同胞,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把对他们的关心仅仅当作是社会实验与技术实验的额外课题。”

在教育界,类似的反思声音也越来越多。朱永新说,通过“技术”这个中介,科学成为人类生存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个背景不应该成为与教育的本质反其道而行之的工具。

未来教育将从补短教育走向取长教育

朱永新在梳理技术推动知识发展的过程时感慨:“如果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没有电视机和电影的发明,没有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明,教育可能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法国学者莫纳科 (James Monaco)曾将人类知识的传播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生命初期,人与人的沟通,主要靠语言和动作,这是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信息的表演时期;语言和文字出现后,人们则进入依靠语言文字间接传递信息的表述时期;当信息的传递有画像、有声音、更丰富、更真实后,人类知识传播进入了依靠声音图像的记录传媒时期;自然而然地,当科技快速发展时,我们进入了人人平等互动的电子和数码时期。

“我们现在正处第四阶段。”朱永新认为,“几何级增长的科学技术,使得教育公平得以推进,关注个性发展成为可能,更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也有可能会使得人越来越工具化,科学技术也许会成为帮助教育者更加严格地监督和管控教育对象的工具。”

其实早在二战之后,很多教育工作者就开始反思,教育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这样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正因此,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未来学习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学习内容将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

未来学校将从课堂教育走向学习中心

科技的发展正推动教育内部发生变革,首当其冲的是,学校将转变形态——互联网、5G技术、移动终端高度发达的未来,学校会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它会由一个个网络学习中心和实体学习中心共同构成新的学习社区。

紧随其后的,是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变。朱永新认为,未来新型的课程知识体系,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他们理解“真、善、美”;并且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不再给每个学生划出现成的知识体系,而是留下足够的空间,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教学的方法也将重构,新型的项目制学习将被提上议事日程。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借助智能设备生存发展的时代,人机结合的学习方式会发挥更大作用,“认知外包”会使方法论的学习越来越重要。以项目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也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方式。

而在所有学习教学的环节中,教育评价的重构,是推动教育变革的“牛鼻子”。朱永新称,未来与学习中心相匹配的是要建立新型学分银行。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知识银行体系成为可能,每个人的学习全过程在学分银行可以存储、转化,而且学分还可以转变为学习币,激励每个人更好地学习。学分银行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知识和能力提升之间的鸿沟。

科学技术是一把钥匙,既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因为使用科学技术的永远是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备美好人性的善良的人。

要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最好的办法便是通过教育,将造成不确定性的负面因子消弭于无形。“让科学技术更加温暖、更有人性,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教育,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技术对教育能够产生的正面力量”。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源:pixabay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