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跨文化人才培养质量,上海交大举办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
2020-08-15 22:19:15 作者:卢思语

3a1e530b2b34b2da81928f0d13f6ce1c.jpg

随着中外人文交流重要性的提升,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正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五大方向之一,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具体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新学科的转型发展甚至职业发展感到困惑。他们或对中国文化母体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对科技人文、数字人文等新的研究和发展路径心存疑虑。为此,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于8月15至9月6日,通过线上云会议的形式,举办以“中外文化互鉴、科技人文融合”为主题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研修班。

以“问题为导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回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宗旨。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态势来看,以资本、技术、人员和信息流动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不可逆转,科技人文融通的趋势不可逆转,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一带一路”倡议,无不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和共同性。高校的学科建设应该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开展“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培养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性、跨学科人才。

融通外语和汉语、国内和国际,实现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改革开放前四十年,外语学科在“引进来”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外语界学者更应该关注“走出去”。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外语教师在发挥自身语言优势的同时,要向中文界学者学习,补齐“中文素养相对较弱”的短板。

对此,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表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共生性、共通性和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和特殊性。要做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要着力提高政治素养、学科素养、中文素养和科技素养。过硬的政治素养是根本,厚实的学科素养是基础,扎根中国大地的中文素养是根基,与时俱进的科技素养是手段。

彭青龙还表示,当前外语教师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应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展中外比较文字(语言)、比较文本、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比较文明研究。从事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朋友应该主动打破原有的学术固化结构,秉承“学科融通、文化传承、中西互鉴和启迪新知”的理念,根植中国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术话语体系贡献才智,为中国文化、文学的国际学术传播贡献力量。

此次研修班邀请了国内知名作家、学者,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范式和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开展系列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茅盾奖得主李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上海交通大学欧洲古典与中世纪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刘建军、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所长、研究员程巍、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等都将为研修班学员授课。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出席研修班开幕式并致辞。


作者:卢思语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