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怎样的支撑保障体系?
2021-04-18 09:03:17 作者:祝刚

70418_p5.jpg

面对全球化浪潮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冲击与挑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体系成当务之急。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不仅影响着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更在深层次上规制着不同教育系统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针对教育评价改革的一系列核心问题,首次系统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 “四个评价”新理念,成为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行动指南。

以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和奖项作为评价指标体系——这种以单一数量、刚性评价为特点的 “五唯”评价体系是我国教育系统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评价模式。

随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五唯”评价体系已经不相适应,造成了教育评价过程和结果的过度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滋生了 “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短平快”和学术腐败等诸多沉疴弊端。

全面落实评价的新理念,需要构建起以开放、立体、弹性、人本、善治、技术赋能为特征的支撑保障体系。若我国在科研评价中需要进一步实施有效的“同行评议”模式,则需要同时具备相应的支撑保障体系。

首先,要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同行学者队伍;其次,要建立公允、客观的科研评价文化,有效规避人情关系、外部行政压力的干扰等弊端;再次,要健全、完善的同行评价保障体系,保障 “同行评议”的长足健康发展。

要指出的是,良好的、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如果没有相应的、完善的保障体系来支撑,再好的评价理念也只是流于纸上。

破 “五唯”,不是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做法,而是要实现从“唯”到“多”,超越单一数量指标的狭隘性,进而在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中综合运用量化与质性评价方法。支撑教育评价新理念的保障体系以开放、立体、弹性、人本、善治、技术赋能为主要特点,构建并持续完善该支撑保障体系,有利于教育评价新理念落地生根而非昙花一现。

关键词1:开放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改革。

教育评价体系不仅要与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与开放性,以开放进取、积极交流的心态,与经济和教育发达国家进行积极的交流。

但是,开放并不意味对国外时髦教育评价理念与技术的照搬照抄,而是时刻需要对国外评价理念与技术进行吸收转化,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中国的国情。

关键词2:立体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蕴含的竞争性特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 “零和效应”的弊端,即总有些人在教育评价中失败,无法形成 “双赢”的理想教育效果。

新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构建出立体式、四通八达的评价范式。在评价目的上,立体式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多重诉求,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成长与个人发展的圆融互通、学科专业建设的立体式多层级发展等。

除了总结性评价外,更要健全形成性评价、开放式评价、生态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等。

在评价结果方面,评价结果不仅被用于督导预期目标的达成度,更多被用于诊断与改善后期的教育发展。总之,立体的教育评价保障体系将重构教育评价的单一时空逻辑,促进多元、个性和分类评价的实施与完善。

关键词3:弹性

弹性是指教育评价的实施要走出单一线性、机械、呆板、窒息人性的教育评价方式的藩篱。

传统刚性评价方式的主要运作机制以无差别化、批量化与流水线作业的方式来实施。

而弹性教育评价是建立在认可与促进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身体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的基础上,对被评价者进行的一系列超越机构建制与陈旧规章制约的具有主体性、发展性、针对性、差异性、选择性、开放性、交互性的评价。

在政策设计与实施层面,弹性评价允许广大学校等不同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评价;在评价实践中,鼓励不同评价主体进行开放式、表现性与过程性评价,如弹性学分制与弹性课程评价体系等。

在评价结构的呈现方式上,除了常用的纸笔测验外,允许评价主体和参与者使用档案袋、创新性特色作品和典型事件等结果来表现自己的评价内容。教育评价不能 “毕其功于一役”,刚性、标准化评价泯灭了差异性、独特性与创新性。

弹性评价可降低教育评价中的潜在风险与价值扭曲,因此,新的教育评价保障体系要具有弹性的特征。

关键词4:人本

新教育评价保障体系的“人本”特点意味着教育评级不能“只见物,不见人”。教育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需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重在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各类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与决策者等利益相关群体不仅是教育评价的“对象”,更是教育评价的“主体”。

新教育评价保障体系不是少数评价专家的技术特权,而需要大众的广泛、积极参与。

人才的全面成长与长远发展离不开评价的指导与促进;而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式的完善离不开人才成长方式的启发与带动,从而最终实现评价与各类人才的协同共生这一良好格局。

关键词5:善治

新教育评价理念需要完善以 “善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

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管理体制存在举办者、管理者、评价者三种角色于一身的局面,构建以“善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可以进一步实现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结合等改革。

关键词6:技术赋能

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计算思维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不断重构着教育评价的方式与技术。

教育的组织形态由工业3.0时代的传统班级授课制教育转变为工业4.0时代的基于“互联网+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区块链+教育”的个性化组织形态转变。

教育制度体系由金字塔式、刚性、等级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正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转变为立体通达、边际不断发散、纵横网络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因此,技术赋能视野下的新教育评价保障体系需要适应并有机融入上述技术,为新教育评价理念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作者:祝刚(华东师范大学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图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