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发Nature,28岁成为高校副院长,这位90后美女学霸又有新职! | |
2021-06-08 13:36:45 |
90后副院长、美女学霸、年轻博导……电子科大“90后”副院长刘明侦近期又多了一重身份。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消息,刘明侦跻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单。
大家纷纷为其点赞:这个重庆女孩落落大方,思维敏捷,又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前途无限。
Nature主编点赞,也曾有过小小挫折
刘明侦是谁?
翻开她的履历:
22岁成为剑桥大学硕士;
23岁在世界科技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发表论文;
24岁取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25岁成为博士生导师;
28岁荣任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看似开挂的人生,实际上是她刻骨钻研的结果。
2008年9月,18岁的刘明侦考上了英国名校布里斯托大学,就读于电子电气工程专业。
当时,刘明侦心仪的大学是剑桥大学,不过这个小打击对她来说更是动力。
“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梦就更不会实现了。”
在异国留学,刘明侦养成了自律且独立的性格。她要自行料理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还要应对繁重的功课压力。
有时候面对复杂的实验课程,她也感到犯难。
但她不会向困难低头,而是努力进取,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2013年,Nature上刊登了一篇论文:其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独创性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困扰该领域向叠层电池以及工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技术和基本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时Nature主编都赞扬她道:“这篇论文刚投来的时候,我就一口气读完了,确实是引领风骚!想必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是花了不少精力才做出如此成果的。何况这位中国才女还那么年轻,真的很了不起!”
随之,《英国卫报》、澳大利亚国家报社、美国物理协会等媒体和机构,都专门对刘明侦论文中提出的平板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
第一作者是23岁的刘明侦,彼时的她已经从布里斯托大学毕业,在牛津大学读书。
而被媒体问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专业时?
刘明侦表示,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资源非常有限,使用太阳能电池前景广阔,不仅可以节能而且还能减轻环境污染。
刘明侦的本科与博士都在英国念,但是她却没有一直留在国外,而是回到了国内任教。
放弃百万英镑年薪,25岁回国
博士学位不好拿,但刘明侦3年时间就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
据说刘明侦在牛津大学拿到博士证书毕业的时候,导师就为她的未来提供了方向:留在光伏研究中心,年薪百万英镑;或者去法国工作,年薪可能会更高。
但刘明侦毅然决然地回答道:“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回国后的刘明侦博士,许多科研机构都表示欢迎她的加入。但她还是以自己的专业为出发点,去了她认为最合适的地方——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会成都市,与刘明侦的家乡不远。
来到这里,刘明侦很快组建起自己的团队,开始了自己的太阳能电池事业。
在电子科技大学,刘明侦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2017年她牵头的项目有幸成为电子科技大学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
2018年5月,刘明侦还荣获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标签不是标签,而是汗水的证明!
当时的颁奖词写着:90后的她,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研制领域的佼佼者。23岁时在《自然》正刊发表的论文,被广泛引用。她用汗水浇灌才华,用实力激发才思,用科研成果创新着“最年轻”的纪录。
2019年,在一次大会演讲中谈及回国发展的决心,刘明侦这样说:
我出生在1990年,是一名90后,十年前到英国留学,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憧憬。在英国学习生活的8年,感受到了它悠久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执着,对契约文化的遵守和保护。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对国外的发展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让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看待国内外的差别,比如在国外还存在一些社会治安欠佳、物价过高、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等问题。而在中国,一件件我们在国内觉得尤为平常的事,在国外却显得弥足珍贵,这些东西犹如阳光和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回国3年多时间里,切身感受到国家对青年人才不遗余力的支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在工作中,我也会遇到困难,偶尔也会失落,但时常眼前会浮现一些身影,那些一生淡泊名利,朴素踏实的前辈们。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面对日益见长的科研竞争压力,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踏踏实实做“真科研”,把自身的发展更好地融入祖国的需要之中,把个人的事业和祖国的命运更紧密地连在一起,勇于奋斗,敢于担当。我们年轻一代更要加紧步伐,努力成长为祖国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新智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电子科技大学、澎湃新闻、人民政协网、募格学术等|图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