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留学生拍短视频《新中国之歌》走红全网的背后:上大温哥华电影学院生动丰富的课堂,激发留学生深情告白“我爱中国!” | |
2021-09-30 00:34:55 作者:樊丽萍 储舒婷 |
正值国庆节前夕,一部名为《新中国之歌》的短视频走红全网,目前,微博热搜话题阅读数已突破6600万。
7分钟时长,伴随耳熟能详的旋律,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也仿佛“活”了起来,带着大家重新走进《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幕后。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外国著名歌手用普通话演唱中文版《义勇军进行曲》……
不仅定格动画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更引人关注的是,短视频的导演是一位外国女孩——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留学生,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克丽丝(GRIGORYAN KRISTINA)。
“这部短视频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拍的,不少史料有很新鲜。关于国歌的一些尘封历史故事,有些细节连我这个老上海都不知道。”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昨天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克丽丝拍的短视频是2021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上海行”的成果之一。在她看来,比起影像创作本身,让中外青年一路探访、共同感受,其背后蕴藏的合作与理解、尊重与互信的实践意义更加深远,启迪人心。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创造更多的平台、引导青年学生知行合一,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以致用、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积极分享正能量,这些都是高校面向未来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考量。”蒋为民说。
从不敢接手到成为“国歌专家”
“通过制作纪录片,我从创新、趣味的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很高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国庆来临之际,克丽丝专门录制了视频发出深情告白:“我爱中国,我爱大家。”
作为一名在中国生活了八年的留学生,克丽丝目前正在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今年,在学院蒋安老师的推荐下,她参加了由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承办的2021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上海行”活动。
由克丽丝和她的中方伙伴田洪敏拍摄的短视频《新中国之歌》不仅唤醒了中国人的百年记忆,串联起那段峥嵘岁月里中国走向世界的故事,还通过互联网传播,迅速引起海内外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国歌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
其实,别说是外国人,就算一名中国学生,要扛起国歌这个重大选题也不容易。克丽丝最初也不敢接手。不过,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外方指导老师奥黛·阿瓦迪亚的鼓励下,她们既忐忑又兴奋地尝试了解中国国歌,并对其背后的故事“一见钟情”。
在以中外合作特色办学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每年都有外籍老师、留学生们以他们擅长的方式拍摄并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蒋为民告诉记者:“影像提供的体验式表达,更容易打动人,也正日益成为联通中外的桥梁与纽带。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都可以用自己的亲眼所见、自己最真诚的感受,向世界传递中国力量。”
为更好地完成拍摄,克丽丝和田洪敏走遍了国歌展示馆、聂耳故居、聂耳音乐广场、百代小楼、田汉广场,一张张地翻拍了1000多张老照片,还意外地在国歌展示馆“挖”到了珍贵的老视频。
这些素材后来被运用到了短视频之中,克丽丝还对1000多张照片进行了细节修复。
在行走中激发“网生代”的责任担当
时下的“网生代”年轻人,大都和克丽丝一样,不管生在地球村的哪个角落,都喜欢在行走中触摸真实的世界,喜欢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分享自己的感受。如何因势利导、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教化育人,本身也是大学在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直面的命题。
“大学不仅要通过课堂传递新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鼓励学生具备全球视野,要激发青年学子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要让他们的知识和眼界有超越本地、本国局限的能力,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龚思怡看来,要达成这些目标,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破墙”——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更加注重课堂内外的联动、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到社会大舞台上历练,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内化于心、形成价值认同。
其实,拍摄以国歌为主题的短视频,并非克丽丝第一次以中国为题进行创作。去年疫情期间,她参加上海大学国际学生“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作品征集活动并斩获二等奖,她还参与了上海大学国际学生摄影大赛,获得参与奖。
也是去年,上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克丽丝还在食品馆的哈萨克斯坦展位担任俄汉翻译志愿者。
在上海大学,除了鼓励不同学科交叉,学校注重通过调动不同专业、学院的资源优势,形成更强育人合力。比如,经常通过各类比赛、展览的举办等,以联合培养和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中外学生的融合交流。在增进中外学生友谊、增强青年人责任意识的同时,也透过外国留学生的亲身感受,让更多人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助力以多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樊丽萍 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均为上海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