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想结婚,却渴望亲密关系?拥有80万粉丝的复旦女教授火了,她的答案太犀利
2021-10-27 09:40:10

我们为什么还要结婚?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结婚,嗑CP却嗑得很快乐?

怎么确定他是不是那个我中意的人?

我们为什么不再爱看“玛丽苏”式的爱情片?

……

这些有关爱情的问题,直抵灵魂!


这些问题的提出者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沈奕斐最近火了!

她是拥有80多万粉丝的大V

在B站视频中讲述两性关系


感受一下画风↓

1.png

而在不久前播出的

离婚综艺《再见,爱人》中

她又因担任了性别研究观察员

被更多人所熟知


她往往能一针见血地

评论嘉宾们在婚姻中遭遇的问题

让人直呼太犀利

比如,节目中有对婚龄10年的夫妻,对婚姻的共同感受是“孤独”。追溯他们进入婚姻的动机,也许那个时候就“错”了。两人是闪婚,到了该结婚的年轻时,感觉对方是对的人,于是匆匆结婚了。

对此,沈奕斐直言:“不要高估,

你对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的容忍程度”

4.png

确实,不排除存在“先婚后爱”的成功率,但也要做好承受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孤独,做好婚姻本身成为问题的心理准备。

2.jpg

日前,中国大戏院联合鼓楼西戏剧举办了一场讲座

主题为“亲密关系满意度密码”

主讲人沈奕斐为年轻人讲述“亲密关系”!


她说,以前,人们希望结婚,是希望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人类的生存需要依附于一个团体,不结婚,单位分房没有你的份儿,种地也分不了地。因此,不结婚是不行的。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发现,单身可以一直很爽,反而现实生活里的风啊雨啊,都是婚姻带来的结果。婚姻不再是必需品,有可能还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结婚?我们为什么还要建立亲密关系?”

她指出,人们所能获得的幸福感受达到一定峰值以后,对幸福的感知力就不会再持续正比例增加。但从心理需求而言,人与人之间都渴望建立“情感连接”。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们对情感连接的渴望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因此,这个时代,其实我们更加需要建立“亲密关系”。她也发现了一种普遍现象:当代的年轻人,一边会说不想结婚,一边内心深处又非常渴望亲密关系。

3.jpg

近年来,各大高校开设的“恋爱课”

火爆全网

近日,武汉大学心理学教授

喻丰的《恋爱心理学》讲座

因为太火爆而上了热搜

照片里,喻丰的讲座上,里里外外全是人,有人自带板凳,有人爬上窗台。没听成讲座的学生们忙着“催更”:“老师,有下一期吗?”

在喻丰看来,讲座爆火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恋爱的渴望,是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

5.jpg

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讲座外站满了听课的学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

因为几年前的一次演讲

开启了广受欢迎的“梁老师的恋爱课”

在B站上,他的“恋爱课”视频,单集播放就达400万,受众以“80后”“90后”为主,甚至不乏“00后”。

7.jpg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梁老师的爱情课》

“恋爱课”“婚姻课”的火爆,暴露了当下婚恋情感教育的缺失。此前,已经有全国政协委员在积极呼吁,希望能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

“我觉得恋爱应该是一堂必修课。”“90后”白领王璐很支持,“读大学之前,父母和老师总是嘱咐我们不要早恋,好好学习。可是大学一毕业,父母马上就开始催婚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我们都缺乏机会接受情感教育。”

为什么上一辈人没有上过“恋爱课”“婚姻课”,但他们的单身率和离婚率远不及当下?

梁永安有句金句:“现在人的分手能力,远远大于相爱能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社会观念的冲撞远胜从前。


而在华东师范大学

“婚姻与爱情”公选课、通识课程《20世纪中国爱情文学》都成为校园里的网红课程

甚至网友们笑言:在华东师大,爱情是一门通识课

8.jpeg

当然,恋爱和婚姻,没有万能的“理论”。如同喻丰所说,听几个小时的讲座就能了解该怎么谈恋爱是不可能的。他开《恋爱心理学》讲座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谈一场健康的恋爱,开始并且保持一段积极的关系”。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综合:青春上海、澎湃新闻、上海观察、B站、凤凰网等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