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础教育27年,“时代楷模”吴蓉瑾用真情播撒“爱的种子”
2021-12-17 18:53:39 作者:王星

1224583950.jpg

“6岁时,我遇到了陈佩玉老师,她教会我的慈爱与呵护影响至今。16岁时,我遇到了张晓春老师,她教会我的包容与鼓励至今受益无穷。26岁,我与程华校长成为师徒,他的深远思考深深感染着我,让我不敢懈怠、始终向前。就如同一个浪漫的约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渴望像他们一样,成为孩子们难忘的老师,在小学教育最平凡的岗位上,在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城市中,书写属于人民教师的光荣与梦想。”一段朴素而真切的开场白,“时代楷模”吴蓉瑾向观众诉说起她扎根基础教育27年的故事。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开展向“时代楷模”吴蓉瑾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下午,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妇联、黄浦区委等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了“时代楷模”吴蓉瑾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1670028320.jpg

报告会上,吴蓉瑾、姚晓红、杨宇、贺春秋、何羽艳、陆梓华6位报告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吴蓉瑾同志扎根基础教育事业,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以理想信念教育播撒红色初心、以真挚情感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因材施教、以实际行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故事。

“领跑”红色教育,让爱国主义不再只是“教案里的口号”

2006年暑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小志愿者,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不过十一二岁,最小的只有八九岁,稚气未脱,却又精神抖擞,有模有样地为观众讲述中共一大的历史。大暑天里,在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的环境中讲述建党故事的孩子们,用不了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汗水顺着发丝,一滴、一滴汇聚到下巴,再一滴滴打湿校服……这个画面,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宇从未忘记。

228007195.jpg

这个由吴蓉瑾发起成立的全国第一个特色红领巾社团——“红喇叭”小小讲解队,也由此和周边的红色场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杨宇眼中,吴蓉瑾不愧是当代红色教育的“领跑者”。在她的带领下,红色教育不再只是普通的“我说你听”,她打破的不仅仅是纪念馆展厅的“围墙”,更是教育者本身思维上的“框架”,让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喊在嘴上、写在教案里的口号,而是孩子们可以参与、能够融入、愿意记住、终身难忘的行动。

近几年,“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作为卢湾一中心小学一门课程覆盖全年级来实施。当年的小讲解员渐渐长大,有的已经踏上工作岗位,有的到中学、大学依旧坚持参加红色场馆的讲解工作。不少进入初中、高中学习的小讲解员仍会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培训。因为童年这份经历,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对党的热爱都更真切,更炽热。

吴蓉瑾说,之所以会在16年前提出、创建“红喇叭”小小讲解队并坚持至今,因为她心中始终有这样的信念——教育是铸魂立根的事业,只有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播种下红色的种子,他们才能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坚守“情感教育”,引导孩子爱自己爱他人

“如果让我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她,我想应该是:充满情感。”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贺春秋眼中,吴蓉瑾不仅是她共事10多年的同事,更是她最可亲可敬的师傅。十几年来,贺春秋不仅亲历了师傅带领着她们,筛选打磨数百节经典情感教育课——民族情感、生命意识、自我约束、热爱科学、关爱他人、勇敢坚毅、责任意识、感受快乐……也和其他老师一样,习惯了用每周一节15到20分钟的情感教育专题课,为孩子们解决情绪困扰,提供情感表达的机会,引导孩子爱自己,爱他人,拥有家国情怀。

贺春秋说,十几年来,她深深感受并理解了,“情感教育”远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学校每一项举措、每一次活动的温润底色。“爱的学校由吴校长带着我们亲手打造,用心呵护,而每一位老师都是情感教育的载体和桥梁。”

1007991400.jpg

作为吴蓉瑾的学生,最让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2000届毕业生何羽艳难忘的,是二十多年前吴蓉瑾和全班同学亲如家人的一个个快乐片段。“每学期同学们都会轮流去吴老师家里住一晚,一直到五年级毕业班时,吴老师怀孕了,才暂停了这个特殊的约定。当时,同学们都很担心她会不会被换到低年级教学,或者干脆请假在家。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吴老师一天不落,在怀孕期间仍坚持为我们上好每一堂课。”也因此,今年9月,何羽艳让她的大儿子进入了卢湾一中心小学学习。“我想这就是一种爱的传承,很高兴他和我一样成为了卢一的学生,因为卢一‘爱的教育’的理念,我切身感受过,我觉得那就是教育的本质。”何羽艳说。

助力“教育均衡”,在不停息的奋斗中将大爱洒向四方

在黄浦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黄浦区教育局局长姚晓红眼中,吴蓉瑾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爱校长”。2018年,嘉定区与黄浦区合作开办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建校第二年,吴蓉瑾作为特级校长流动到嘉定卢一实小担任校长。新校园刚启用时,六个教学班的校园空空荡荡,一群来自于五湖四海、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让不少家长心存疑虑。而3年后,这所“乡村学校”已经在吴蓉瑾的带动下,成为了“家门口的好学校”,得到了家长们的交口称赞。

“这些年,吴蓉瑾到过青海、贵州、陕西、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去过250余所学校,用足迹在祖国大地上推广先进教育理念、践行教育均衡理想。每次赴贫困地区授课结束,她都没有片刻停留,常常选择连夜返回上海,为的就是第二天一早可以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到来。兼顾两个校区的科研、备课、培训,送教下乡、出差走访,校内校外忙不停,千头万绪捏在手,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5个小时,在永不停息的奋斗中,她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梦想,也将大爱播撒四方。”姚晓红回忆道。

1322734380.jpg

作为一名资深教育记者,在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陆梓华的记忆里,有太多属于卢湾一中心的“第一”和“唯一”。“十多年前,卢湾一中心小学曾是上海第一所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的学校。当时,也有过质疑,这样会不会伤害孩子们的眼睛;酷炫的技术,是不是在作秀?对这些质疑的声音,吴蓉瑾听着,记着,也不断动着脑筋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很幸运,我通过一次次采访见证着‘云课堂’每一步的改变,每一点的突破。在吴蓉瑾的坚持下,这些技术革新让老师能够更真实地读懂孩子,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陆梓华说。

校内校外忙个不停,送教下乡、出差走访……扎根基础教育27年,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5个小时,很多人把吴蓉瑾唤作“铁人校长”。但在吴蓉瑾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在平凡岗位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可以每天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工作着,那是因为她知道身为人师,有些事情自己必须做,这是她的责任,而这份责任已经融入她的血液,化作一份炽热的情感,让她笑对每一天,每一张笑脸。

“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播种一颗信仰的种子、守护一颗跳动的红心,就是教师崇高的使命与职责。‘时代楷模’这个荣誉不只属于我,更属于千千万万耕耘奋战在基础教育战线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们。”报告会最后,吴蓉瑾的话语温柔而坚定。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