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在线课程有“双主播”,为了不抢话课前彩排,教师伉俪的跨学科案例课是“暖色系”的
2022-04-01 17:09:13 作者:张鹏

IMG_6047.JPG

陆伟强夫妇在线课程截屏

上海中小学生居家在线教学已经进入第三周,每天与老师们“云端”相见,已经成为抗疫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

而在松江七中初三年级的跨学科在线课程中,授课的是一对教师伉俪组成的“双主播”——该校生命科学学科教师沈春燕和地理学科教师陆伟强。他们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教会学生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并将家国情怀厚植在学生心中。

为了不抢话筒,“双主播”上课前要彩排

线上教学期间,为上好初三的 “跨学科案例分析”课,这对教师伉俪分工合作,采用跨学科联合教学的方式演绎别样“云课堂”。

为提升线上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他们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在分析各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养成跨学科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课上出现两个老师,就连沈春燕和陆伟强自己都觉得很新奇。为了课上“不抢话筒”,夫妻俩还会在上课前针对每一节课进行联合备课、微型演练。

IMG_6049.PNG

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跨学科思维的火花

跨学科案例分析,是2021年起上海新中考中增加的内容。为了上好课,开课前,沈春燕和陆伟强专门设计了一份15-20分钟的跨学科小练习发给学生们,为的就是“摸清家底”。

沈春燕告诉记者,跨学科案例分析的实质,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各个学科知识,综合解决现实生活中、社会中的真实问题。

于是,夫妻俩的课堂上,出现的案例分析题目,大多来自学生们经历过的生活中。比如,扬子鳄寻踪,糖心苹果探秘等。

扬子鳄寻踪课上,陆伟强先出镜,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扬子鳄的分布区域、推测适合扬子鳄孵化期的气候条件等。随后,沈春燕引导学生对“推测适宜扬子鳄建巢和孵化的植被盖度范围”,“为了保护扬子鳄、如何做一个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旅游者”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激发学生跨学科思维的火花,运用地理、生命科学中相关原理,综合分析“扬子鳄喜提降级”的原因。

IMG_6046.JPG

陆伟强在课余时间担任社区志愿者

让学生在积极阳光的课堂上习得知识和素养

上过夫妻俩跨学科案例课程的学生们都知道,他们课是“暖色系”,一种积极阳光、愉悦的氛围贯穿始终。

课前,沈春燕播放辰山植物园的樱花照片,学生云赏花的同时,沈春燕以聊家常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上周作业情况,气氛舒缓友好。

沈春燕说,跨学科案例分析课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形成环保意识等。

于是,沈春燕的课上总是会营造了乐观阳光的“云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疫情当前,共克难关”的共鸣,在分析跨学科案例过程中树立责任意识,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