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枕边的图书馆”带来阅读新契机 | |
2022-05-27 20:46:49 作者:胡晓明 |
自从4月初开始,每次两讲,每讲五分钟,透过手机微信,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策划的教授接力讲书活动,不知不觉延续了十季、100多讲,即有一百人次参与,近万名读者听书,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借助新媒体的便捷,激活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将实体的图书馆化身为一个移动的图书馆。虽然学校封控,馆门紧闭,但是图书馆身段柔软,轻轻来到同学们封闭时分的桌边、枕边,来到同学们核酸检测的队伍里,相守相伴,共同抗疫。
这里有太多的精彩内容,我无力一一概述,我只略记活动几个明显特色,过程中的小细节、背后的小花絮,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留待将来。
奉献爱心的讲书人,来源甚广,既有本校的教授,又有外校的专家;既有学者老师,也有出版社的编辑、电视台的主持人和一些优秀的校友;既有校领导、系主任和院长书记,百家讲坛的著名讲演人,也有普通的教师与馆员……可以说,人不分老少贵贱,地不问南北西东。
这在某种程度上刷新了高校图书馆单项阅读活动广泛性的纪录。这种广泛的参与性与动员力,一方面来自教授们的热心,来自大家对封控中的学生的关心,丝毫不在乎报酬;一方面得力于手机语音功能的便捷与微信朋友圈的传递方便,不自觉形成了集传统阅读(作者)与现代技术(微信、受者)有机融为一身的阅读新契机。
微信五分钟讲书的内容十分广泛。文史哲社、中西古今,小说诗歌、民间故事、道教养生,被听众誉为“一个微型的百家讲堂”。
我们尝试去打通文理科的界限。让文科的同学能懂理科,让理科的同学能听得懂人文。首先开讲的俞立中教授,讲苏州河的治理,他们的努力编成《苏州河底泥污染与整治》一书,对苏州河的牵挂,在他的语音里,也有一种复苏的力量。
程亚教授是物理学院的院长,他用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解释哥德尔定理的第二项:“算术的形式系统的相容性,不可能在系统自身中得到证明”,真是神来之笔!
范军教授讲《量子力学与生活》,用波粒二象性,讲既要有民族特色,又要融入国际现代大潮流的思想。都很富有启发性。
其他如郁振华、吴冠军教授讲“人类世”,王峰、曾军讲科幻小说等,都既有前沿性,又有跨学科的通识性。
听众大多是处于疫情封控管理期间足不出户的学生,很多老师在知识的传输的同时,试图分享一点启示、些微的精神能量,他们以生动而精简的文学、诗歌、史谈或哲理,以疗愈人心。
比方讲亲情、友情、艰难日子里的人情,这个时候同学们听来有一份微至的触动。又如讲春风吹柳,徜徉山水,讲远方的孤城,赤壁的明月,一草一木总关情,而有特别的一份期待视界,听来就更加能懂得古人的智慧,去调整焦虑的心态,更珍惜未来的美好。
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在值守校园的日子里,读王蒙《青春万岁》的真实受用,专门朗诵了那富于感召力的段落。杨之水老师讲《诗经》《君子于役》中最古老朴素的呼唤,也非常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衣若芬老师讲苏东坡在海南的人生感悟,情理兼具。最震撼的是胡廷楣先生讲到日本棋手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刻,继续比赛,用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故事,同学或许能从这样的人生关头,得到一些定力。
现在,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城市的生机正在复苏,而我们的陪伴,也即将告一段落。然而,古老的图书馆正乘着新技术、新媒体的翅膀,穿越千山万水,永远跟读者相守相伴在一起。
作者:胡晓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