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柔的牵挂】六一,把这些话送给孩子和曾经是孩子的你们,这胜过所有礼物!
2022-06-01 10:20:36

教育3.jpg

又是一年儿童节。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极强,家长们一旦错过对孩子的教育,之后便很难弥补。

其实,在做父母的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付出,但往往还会充满着不安和彷徨。

当我们在为孩子的学业、孩子的成绩焦虑时,也许我们都应该停下来,仔细想一想,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我们最应该培养孩子的是什么?刘慈欣曾经在给儿童的科幻作品序中写道“你的想象力就是全宇宙”。

今天,为大家分享名人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以及写给家长们的文章。

在他们的笔触下,我们看到的既有身为父母的细腻和柔软,又充满着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和暖意。

和孩子一起读吧,或许,父母的迷茫与不安都能在这里得到解答。

教育1.jpg

致家长——也许这些是我们可以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兴 趣

我不赞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很难懂的东西教给他,比如背唐诗、背元素周期表什么的。我觉得这样做简直是对孩子天性的无情摧残。

我就从来没让女儿背诵过唐诗,我教她的东西一定都是她感兴趣的。这样学起来,女儿感觉既轻松又有趣。毕竟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真正做到却没那么容易。

在我看来,考核你是不是好家长,就是你的孩子快乐吗?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你永远赔不起。家长们可以好好思考和体会一下。

——易中天(作家)

品 德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与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莫言(作家)

诗 意

父母要培养孩子有个美好的心境。我一直觉得,对于孩子来说,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美好的心境更重要。什么是美好的心境呢?就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一种情绪状态。有多少家长曾经晚上带孩子出去看过星星呢?应该不多。

父母帮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心境,有助于他们去超脱世俗的困扰和羁绊,达到一种更高的生命境界,使生活变得雅致、丰盈。孩子的生命应该有诗意、雅致的部分,他们应该有懂得欣赏一切美好的能力。

但是,现在我们的孩子很少有诗意的心情和雅致的生活,因为教育过于急功近利,不给诗意和雅致成长的空间,这一课,父母应该给孩子补上。

其实,“美好”二字在孩子的生活中密不可分,当孩子的心灵充满诗意,处于一种对自然持久热爱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幸 福

怎样让孩子体验到幸福?一定要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类拔萃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并不是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

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媒体不加区分、一股脑儿地将各种成人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了,以至于孩子对“幸福”产生了诸多困惑,十一二岁的孩子甚至也会问“人活着是为什么”。

我觉得,类似问题不是孩子思考得来的,而是现代媒体立体化地灌输给孩子的,他们的心智还不足以思考这些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寻找,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毕淑敏(作家)

张1.jpg

致孩子——这是爸爸妈妈想送给你最好的礼物

宽 容

做了父亲,我不该两手空空迎接他的到来,但孩子那稚嫩的小手还举不起任何称为礼物的东西,那就让我将祝愿当成礼物,投入生命的邮箱,来一个慢件邮递。当他长大的时候,再好奇地拆封吧。

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

也许平和与安静会很昂贵,不过,拥有宽容,你就可以奢侈地消费它们。宽容能松驰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大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于是,每个清晨,你都会在希望中醒来。

一旦你拥有宽容的美德,你将一生收获笑容。

——白岩松(主持人)

好 奇

好奇心驱使我们探索外面的世界。这是多么宝贵的事情——你的好奇心。关注离我们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情,并不去问“这有什么用”。这,多么好!世界这么大,我们能抵达的这么少。时间这么长,我们的生命如此有限。

如果我们没有双眼,我们只能用双手的触摸去感知世界,那我们就无法体验什么是远山什么是天空。如果我们失去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的世界就永远不会包括猎户座的红巨星。

小时候,我在蛋糕盒子里养过蚕宝宝,终其一生,它们的世界只有蛋糕盒子那么大。如果我们失去好奇心和想象力,我们就像那些从来没有离开过蛋糕盒的蚕,也会悲哀吧。

——张泉灵(主持人)

诚 实

如果一定要让我为你们选择学会些什么的话,诚实算是一个吧。我说的诚实可能不仅仅是要你们讲实话、不撒谎。坦白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或多或少会有谎言相伴,这谎言有些出于善意,有些迫于无奈,还有更多来自于我们为人所天生的缺点和愚蠢,谎言会永久存在,无论是新闻和传闻,诺言和誓语。

你们一生将注定听到太多的谎言,同样你们也会有违心的话脱口而出。但我仍旧希望你们诚实,诚实于你们自己,忠诚于内心的简单与轻松,不去计较周遭和自己曾有过的怀疑与不满,诚实地接受并且消化自己的人生。

这种诚实不仅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勇敢的品格。

——黄磊(演员)

敬 畏

我祈祷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但是,对你的“成就”无所寄望并不等于对你的品格无所寄望。妈妈希望你来到这个世界不是白来一趟,能有愿望和能力领略它波光潋滟的好,并以自己的好来成全它的更好。

……

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刘瑜(学者)

阅 读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卡尔维诺(作家)

778532_w750.jpg

致曾经的孩子——你还记得自己的儿童时代吗?

那个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也没有Wi-Fi,但每天都过得逍遥自在。

男孩们喜欢爬上爬下,在那个游乐场并不普遍的时代,一根竹竿就是一整个游乐园。

在教室里掰手腕,这种简单质朴的快乐,在今天看来,依旧饱满、无邪且治愈。

烈日下赤脚去捕鱼,是我们度过夏天的方式。

就算穿着花花绿绿的小裙子,也不妨碍上单杠大闹一番。

能够坐上游乐场的红蓝白相间飞船,回家可以炫耀“一百年”。

那个时候的我们,无拘无束又充满朝气,随时随地有一股蓬勃生长的能量。

雨中也要打乒乓球,扮成小动物玩游戏,在春风里蹦蹦跳跳。

戴上大头娃娃玩老鹰捉小鸡、跳舞。

即使膝盖破了涂着红药水,也不哭不闹,依旧向往地看着操场。

那个时候的我们,几分钱或一两毛借一本小人书,就能在路边琳琅满目的小书摊,坐一个下午。

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一起写作业,风吹树叶沙沙响,时光走得慢悠悠。

端出家里的板凳,坐在自家屋前看似专注地做着作业,心里却想着赶紧做完了去跟小伙伴一起玩。

那个时候的我们,本真,质朴,笑容像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泡泡,一戳就是一份希望。

脸蛋被冻得红扑扑,也能无忧无虑放声大笑。

眼神纯净,明亮见底。

那些日子,仿佛一个悠长的梦境,亲切而美好,让人怀念。

曾经稚气未脱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给别人遮风挡雨的大人。

但童年从未停止滋养我们,愿舒展积极的生命力,一直在我们体内涌动。

01105931p5xw.jpg

给孩子最好的爱,

就是让他遵从内心,成为最好的自己。

正如纪伯伦在《论孩子》中的那首诗一般: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祝各位小朋友大朋友们

儿童节快乐!

永远有趣,永葆童心!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综合:光明社教育家、《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教育报、新校长传媒等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