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印谱版框赏析举隅
2018-01-12

啊1.jpg

曾均《对竹轩印存》竹子版框

啊2.jpg

《味香室金石谱》岁寒三友版框

啊3.jpg

叶德辉《观古堂印存》竹节版框

啊4.jpg

《小庵印存》兰花版框

啊5.jpg

董熊《玉兰花馆印存》梅花版框

啊6.jpg

张灏辑《学山堂印谱》以诗词入印

啊7.jpg

无版框印谱《阴骘文篆章》

啊8.jpg

有版框印谱《红叶山房印谱》

啊9.jpg

圆角印谱《朱子治家格言》

啊10.jpg

黄云纪《忍斋百忍印谱》文字版框

啊11.jpg

强运开《梦得双鱼馆印稿》文字版框

啊12.jpg

黄寿泉《漱芳室印存》“井”字版框

啊13.jpg

《菊园印谱》“亚”字版框

啊14.jpg

徐中立《斐然斋印存》砚田版框

啊15.jpg

博古《鉨印会存》古彝器物版框

啊16.jpg

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精萃》吉金图案版框

啊17.jpg

《五梅花馆印赏》龙纹版框

啊18.jpg

《粪翁印谱》拐子龙纹版框

啊19.jpg

《锦囊印林》卷草纹版框

啊20.jpg

《双桐草堂印序》祥云版框

啊21.jpg

《秦汉丁氏印绪》回字纹版框

啊22.jpg

《张如忭印存》环扣纹版框

啊23.jpg

《袁晓园印存》西洋风格版框

明代以降,因文人墨客介入印坛,印谱辑录风气亦随之兴盛,印谱形式及类别趋于多样化,各式各样的印谱刊行于世。不论是以原钤古玺印成谱者、摹刻古玺印成谱者、集自刻印成谱者,或集名家刻印成谱者,等等,成为推动篆刻发展之重要媒介。明代以至清初,印谱版框纹饰最初仍如古籍版框,只有简单的单栏或双栏形式,没有太大变化。自文人介入印坛,“文人”思维亦慢慢融入印坛。

印谱版框的来历

上古时代,文字是记录在甲骨、简牍上的。简牍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大量使用。散片简牍编连成册,书写文字就有了界栏,由此保持整齐、清晰。后来的帛书、纸卷多有界栏,使文字内容看起来整齐。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被发明,于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早期雕版印刷主要盛行于民间,多用于印刷神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1966年在西安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叶,约刻印于公元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在我们所能看到最早的完整雕版印刷实物,是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之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父母敬造普施之《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已见使用版框。后世雕板印刷的书籍,也往往刻有边界和栏线。古籍刻印中的版框,一般认为是受到简策形式的影响。印谱作为古籍的一个门类,自然也保留了版框的形式。

版框在古籍中也称为边栏,即每版内围框文字之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叫“单栏”,双线叫“双栏”。四周只印一道粗黑或细黑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为四周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版框粗黑挺直,予人以稳定感,不仅保留了简策、帛书遗风,而且具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古籍中的版框经历演变,由简而繁,发展出不同的样式。

印谱作为古籍的一个门类,继承了版框的形式,并发展出多样化的纹饰,既具有实用功能,也增加观赏功能。一般来说,版框对于刻印叶面具有规范作用,与没有版框的古籍或印谱相比较,有版框纹饰者版面更整洁,视觉上更平衡、稳定,读者的视点更能集中于内容部分。存世印谱中,有以无版框印谱纸钤拓者,这种无版框印谱存世量应不少,但是,不论钤拓如何精良,排列如何有序,仍缺乏整齐划一之感。而有版框的印谱,采用细线单栏或双栏的,使人感觉秀丽、庄重而清新自然;采用粗线单栏或双栏的,有厚重及严肃的感觉。在传统的单栏或双栏版框纹饰中,文人墨客又稍加改变,将版框四角稍稍改动成圆角,这一小小变动,使版面活泼灵动,流畅圆通。

文人画的影响和版框纹饰变化

讨论印谱版框纹饰的多样化,不能不从文人说起。中国古代书、画、印之发展,最初注重实用性,主体是各门类工匠。自从有文人介入,就与传统工匠发生冲突,引起各艺术门类的巨大变化。“文人画”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元,在宋元400多年里,由于文人思想的蓬勃,突破旧时束缚,呈现着游心物外、不拘格律的新思潮。这种新思潮表现得最为显著且辉煌者,莫过于绘画,因此之故,史称宋元是“文人画”的黄金时代。“文人画”具有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的特点,兼具文心、诗情、画意。文人墨客藉绘画宣泄胸中逸气,表达自身之清高与文雅。

明代以降,因文人墨客介入印坛,印谱辑录风气亦随之兴盛,印谱形式及类别趋于多样化,各式各样的印谱刊行于世。不论是以原钤古玺印成谱者、摹刻古玺印成谱者、集自刻印成谱者,或集名家刻印成谱者,等等,成为推动篆刻发展之重要媒介。

明代以至清初,印谱版框纹饰最初仍如古籍版框,只有简单的单栏或双栏形式,没有太大变化。自文人介入印坛,“文人”思维亦慢慢融入印坛,在印作中,其表现手法是以文言雅语或诗词入印,或以斋馆楼台及历史人物作为印文入印,此类现象,存世的明代印谱中比比皆是。

文人思维从文言雅语入印始,经发展延伸至印谱刻印的版框纹饰设计中。利用版框纹饰来表现文人思维,发展甚为缓慢,清初以前,印谱版框纹饰无甚大改变。至清乾隆十七年(1752),始有突破性发展,现在所能见到“文人画”理念融入印谱版框中者,首先是汪启淑(慎仪)乾隆十七年辑成之《汉铜印丛》,成谱于乾隆十九年(1754)之《锦囊印林》及成谱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之《讱葊集古印存》三谱。以上三种印谱的版框纹饰,打破了传统古籍中单栏、双栏格式,《汉铜印丛》首先采用松、竹、梅三友图纹,《锦囊印林》采用卷草纹,《讱葊集古印存》采用双龙纹作为版框纹饰。此三种印谱版框纹饰面世,令人耳目一新。自汪启淑这三种印谱始,印谱版框纹饰发生突破性发展,由乾隆后以至民国期间,印谱版框纹饰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

自古以来,传统文人均一身兼数艺,诗、书、画、印,多有涉及,更旁通金石学、古文字学及版本学等等。文人墨客将其审美思维融入版框纹饰设计,乃理所当然之事,由此,印谱版框纹饰便带有所谓士人气、书卷气、文气。因随篆刻艺术发展日渐活跃,印谱汇辑成风,印谱版框纹饰亦由传

统单栏、双栏,较纯粹之版框样式,掺入文人意趣,甚或民间风俗色彩,衍生出各式各样全新的印谱版框纹饰面目,不仅为版面增添形式美,更可窥见制谱者的个人品味以及向往之精神与人格。

印谱版框纹饰的形式及内涵

以下就我已过目的印谱,抽取部分印谱的版框纹饰,分享一些浅见。所读印谱,版框形式多样,凸显了印谱类古籍的独特性,寄托了印谱编辑者各自的情怀。

岁寒三友

中国传统的文人常借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感受,绘画中的题材,常见有“岁寒三友”,代表着傲、幽、坚、淡之人格。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于《论语》中曾有一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奠定了松柏在儒家心目中之地位,并令后世对其四季常青、傲霜斗雪的精神钦佩不已。南朝梁武帝萧衍曾在《冬歌四首》中写道:“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堕地,岁寒无异心。”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岁寒三友”因而得名。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之意,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文人墨客借“岁寒三友”图作为印谱版框纹饰,以表达高洁志向,亦说明刻印或编辑印谱是一件旷日持久之事,需要有顽强斗志,要如“岁寒三友”般经得起风雪考验。

前述汪启淑,安徽歙县(今黄山)人,久居杭州。字慎仪,号秀峰、讱庵、印癖先生、绣风道人、退斋、绵潭渔长、西湖漫士、西湖渔隐、灵石山长、印奴、悔堂、拙懒居士、拙懒翁,斋名为春晖堂、飞鸿堂、琴砚楼、一泓斋、啸云楼、绵潭山馆、居易庵、开万楼、得月轩、凝碧阁、耕道堂、桂山草堂、适安草庐。曾官兵部郎中。工诗文。癖嗜文字学,喜爱考据。篆刻布局工稳,印款以行草为之,潇洒秀逸。尝于巨珠上镌刻篆文。藏书达数千种。集藏秦汉迄宋元玺印多达数万钮,所编印谱丰富。有《汉铜印原》《袖珍印赏》《秋室印剩》《集古印存》《飞鸿堂印谱》《汉铜印存》《退斋印类》《锦囊印林》 等印谱存世,他穷一生精力辑成二十多种印谱,不正是“岁寒三友”精神之所在吗?

又如李阳(药洲、若舟),出身低微,本为市工,但并未因此自卑,对于篆刻之艺,心追手摹,曾摹仿汉铜玉印千余方,规模秦汉,佳者几可乱真。学海堂学长黄子高、陈璞素以篆学刻印名家,后亦求之篆刻,由是艺名大著。他存世有《汉铜印原》《秦汉三十体印证》《药洲印谱》《七十二候印谱》等,编辑的印谱,亦是以“岁寒三友”纹作为版框纹饰。李阳生性坚韧,经过不断努力,耐得考验,终成一代名家。

王安石《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又王冕《墨梅》图题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因有冲寒斗雪、清肌傲骨、孤高自赏精神,常被文人雅士用来寄托孤高傲岸的情怀和孤傲正直的性格。文人以梅花作为印谱版框纹饰,以表达胸中不为世人赏识之抑郁情绪。就以黄文瀚(翰卿)为例,其人赋性高傲,不肯屈就他人。爱竹,精刻印,晶玉竹木,无不擅长,又工诗词,广于交游,曾与友人共结诗歌团体白社和盟鸥吟社。其诗多写衰飒之景,寓凄凉之意,身世之悲与生活之穷困隐然可见。再以董熊为例,此为乌程(今湖州)人,晚年定居上海。原名如熊,字岐甫,号晓庵,一号小帆。他为人诚谨真率,无趋炎之态。善画梅花,工篆刻,每作一印必精心事之,嗜宗浙派,法赵之琛,庄重劲挺,工整稳实,著有《玉兰仙馆印谱》。上述二人均心性高傲,不肯屈就,不趋炎附势,而他们所编辑的印谱,版框均以“梅花纹”作为版框纹饰,正是他们性格和精神的写照。

文人墨客时有以“竹节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自喻身清高与文雅。历代文人墨客对于竹皆情有独钟,咏竹诗文不计其数,赏竹、咏竹、写竹、慕竹,成为长盛不衰之高雅风尚。宋代苏东坡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佳句。历代以竹为题的画家数不胜数。因此,不少篆刻家以“竹节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以此表示自己高洁朴实、虚心劲节的高尚品德。

曾钧,字公冶,别号竹隐,别署竹居士、对竹轩主,斋名为对竹轩。民国时期教育家,曾任上海二中校长。富收藏,好金石文字,工书,擅金石篆刻,精数学,有名于教育界,尤喜规抚橅钟鼎彝器文字,旁及写竹,用笔苍劲浑古。有《对竹轩印存》存世。曾钧一生好竹,其所辑《对竹轩印存》所用版框即以竹作为纹饰,版框以一竿全竹作为主调,对角配以零散竹叶,构成画境,空白处署以谱名“对竹轩印存”五字,不仅保持版框的完整与平衡,字与画亦互相呼应,可堪细味。

叶德辉(奂彬),湖南长沙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十八年(1892)进士,官吏部主事,不久就以乞养为名,请长假返乡居住。远离官场后,开始其三十多年之治学生涯,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爱之藏书、读书、著书、刻书事业,叶德辉自辑之《观古堂印存》,所选用版框纹饰就用竹节纹作为纹饰,以示其傲骨精神。

释湛福(介庵),云南昆明人,幼入报国寺,从溥畹披剃。能参文字禅,方望溪尝称之,善八分,楷临钟太傅,工画梅,精鉴别,闲亦寄兴铁笔,别饶天趣。作品曾被选入《飞鸿堂印谱》。有《介庵印谱》《墨雨堂印余》存世。虽然此册《介庵印谱》为后人所重辑,因释湛福为方外人,后人重辑其印谱时采用竹作为版框纹饰,亦是寓意方外人之清心寡欲。

兰花名列花中四君子,形态贤淑,花香幽远,被誉为“香祖”。《孔子家语》中说:“与善人交,如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所化。兰花不骄不媚,气质超凡脱俗,深受中国文人钟爱,是真诚、美好的象征。历代文人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奕”喻友谊之真。赵磬(伯乾)以善治印而有名于世,他自辑之《小庵印存》即以整枝兰花作为印谱纹饰,暗喻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亦以此喻友谊珍贵。

砚田纹饰

说到“文雅”,大家都知道,砚是作为文人墨客案头不能缺少的工具。唐庚《次泊头》诗云:“砚田无恶岁,酒国有长春。”所谓砚田生活,即指靠笔墨维持生计,戴名世《砚庄记》云:“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又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书卖文为业。

砚又称为石友,古人惜情惜物,旧时文人墨客更

将书斋中各种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砚俗称石友。宋代王炎有诗云:“剡溪束楮生,歙穴会石友。”广而传之,众皆称砚为石友。

篆刻家以“砚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一则是指以笔耕作为生计,一则是表示爱好篆刻,此志不移;因为砚又谓石友,所以用篆刻作为桥梁,以砚纹用作印谱版框纹饰还有广交朋友之意。

徐中立(德卿),江苏南京人,出生于同治元年,时值鸦片战争过后不久,清政府每况愈下,社会趋向动荡衰败。徐氏心志清高,不随时俗,无意仕途,遂潜入铁笔书苑。他并不将篆刻当作业余爱好,一生以刻印为业,所自辑之印谱《斐然斋印存》,就是以古砖砚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寓意“以笔代耕,以砚代田”。

陈晋蕃(仲庶),浙江萧山人。工书,善治印,富收藏,喜秦汉六朝金石文字。有《观月听琴室印谱》存世,乃其自辑印谱。印谱版框亦是以风字砚纹作为纹饰,其意即表示爱好篆刻,此志不移,持久不懈。

此种以砚作为印谱版框纹饰之印谱存世不少,如《古铜印存》《当代名家刻印》《梅花草堂印存》《虞集澄泉结翠研文印谱》《张鲁庵手拓元押》等,均以各种不同砚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其寓意不言而喻。

古物纹饰

篆刻家一般都非泛泛之辈,他们功底深厚,学识广博,有多方面才能。“博古”可解释为博古通今,以“博古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一则是表示篆刻之学是博大精深之学,一则是表示爱好古物,钟鼎、彝皿、金石、古钱、砖瓦都会涉猎。以黄浚及吴式芬为例,略作介绍。

黄濬,湖北江夏(今武汉)人。字伯川,号衡斋,斋名为尊古斋,黄兴甫之子。黄兴甫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北京琉璃厂路北设尊古斋,专营青铜器、古玉、拓片及书画等。平生嗜印,收藏古玺、玉印甚丰,尝辑成多种古玺印谱刊行。濬幼读四书五经,十七岁至北京。奉叔父命入同文馆学习德文八年,同时兼学英、法两国文字。尊古斋后为黄濬经营,十分注重所经眼之器物,多留有记录,尤其是青铜器,每有收售,必留存拓片。这在琉璃厂同业中极为少见,也为他赢得声望。他编辑《鉨印会存》时,就以古彝器图案为印谱版框纹饰,此即暗喻其好古一面。

吴式芬,山东海丰(今无棣)人。字子苾,号诵孙,斋名为双虞壶斋、陶嘉书屋。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广西、河南按察使、直隶、贵州、陕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诰授光禄大夫。长于音韵训诂之学,对经史考订有精湛见解,精于金石,善书法,精鉴藏,亦能鼓琴。在编辑《双虞壶斋印存精萃》时,以吉金图案作为印谱版框纹饰,喻己博学好古,亦说明其收藏各方面的积累。

文字

“文雅”除上述以“砚纹”借喻以外,文人篆刻家更以文字作为版框纹饰予以表达,这种用法也极为广泛。版框纹饰内容有谱名、制书年、书斋号等;书体主要为篆书、隶、楷体;纹饰或工整或随意;其中《环溪草庐集印》《梦得双鱼馆印稿》《忍斋百忍印谱》《星堂印存》等为佼佼者。例如《环溪草庐集印》主人,自己喜欢金石篆刻,就以“吉金乐石”四字用作自己所辑印谱之版框纹饰。黄云纪编辑自己所刻之《忍斋百忍印谱》时,更以方篆书陈白沙《忍字赞》中句“不乱大谋,其乃有济,七情之发,惟怒为剧,众逆之加,唯忍为是,绝情实难,处逆非易。当怒大炎,以忍水济,忍之又忍,愈忍愈厉,过一百忍,为张公艺。如其不忍,倾败立至”,作为印谱版框纹饰。《梦得双鱼馆印稿》印谱主人强运开编辑自己印谱时,印谱版框左右两栏为篆书文字,右署“溧阳上沛强氏梦渔父手刊印章,留此用识爪泥”,左署“大岁在重光赤奋若,光绪二十七年以后所作”,以作为印谱版框纹饰。

利用吉祥文字作为印谱版框纹饰也屡见不鲜,例如沈祥龙所辑之《纫佩斋集印》此谱就采用“天赐贵昌,万世无疆。宜尔子孙,百福千祥。年丰人寿,祉并春长。自天赐爵,长乐未央。珍而重之,永寿保康”,这四十字作为版框纹饰。另见孙思敬所辑《潄芳书屋格言印谱》,版框亦是集篆书文字作为印谱版框纹饰,文为:“甘雨嘉祥,宇宙平康。千柱百梁,京庾积仓。赍福上堂,抱福归房。动作有光,世禄久长。日受无疆,子孙盛昌。”也是四十字,其意亦讨个吉利。

上述几位文人篆刻家以“文字”作为版框纹饰,婉转表达“文雅”一面 。

“井“字纹饰

“井井兮其有理也。”语见《荀子·儒效》。“井”本义是形容整齐不乱、条理分明,或比喻浅陋、片面之见识,古纹饰中,“井”亦是一种吉祥象征。以井字纹作为印谱版框的印人有赵宗汴(蜀琴),他幼承庭训,饱读诗书,学识淹博,援例授文林郎,选知县,浙江候补盐大使,不乐仕宦,以课徒为业,恬淡守分,民国时居上海卖字为生。《悔盦刻石》即是其自辑印谱,以井字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寓意一生不论书法还是刻印均是整齐不乱,条理分明。

黄寿泉(漱盦),广东中山人,以书画及篆刻名于世,抗战时曾居澳门,与港、澳书画家交善,但不为世人所认同。黄寿泉自己编辑之《漱芳室印存》也采用了井字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似为表达自己才华不被世人所赏识,暗喻贤才沉埋之意。《易》:“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当为此意。

“亚”字纹饰

“亚”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含义,我们从金文中可看,“亚”字原是表示宗庙的意思。以“亚字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可能是因为安阳殷墟所出之殷商三玺之一“亚型玺”,以此“亚型玺”演变成为印谱版框纹饰,以示古雅之意。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守宗庙社稷是大事,代表最高权力,以“亚字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由此引申为篆刻非小道。此亦是“暗喻”的表现手法。以“亚”字作为纹饰的印谱版框纹饰形态各异,但“亚”字型基本不变,于印谱族群中,用“亚”字作版框者,不下十数种。

龙纹

中国人都追求吉利,渴望祥和,会崇拜一些超自然力量,如信奉鬼神、瑞兽等,因而,早在商周时期,神兽纹样、吉祥图案、几何图形等已经出现,并应用于青铜器、陶器、古玺等。古人将这些元素融入日常物品或工艺品之中,除作装饰之用,大多具驱邪、招福等寓意。印谱族群中,文人墨客将龙纹、回纹、万字纹、卷草纹、富贵子、蝙蝠、祥云、暗八仙、双环纹等融入版框纹饰中去,由清中期迄民国,此等纹饰比比皆是。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图腾之一,不少文人都喜以龙纹作为版面的点缀。龙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多样,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根据结体,大致可分为“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拐子龙纹”等。

《绿云山馆印谱》采用“双体龙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与其斋号“绿云”相辉映。《易经·干卦》中有:“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五梅花馆印赏》谱,其版框采用“交体龙纹”纹饰,龙头与龙尾互相交接,加上“卷草纹”及“如意结”作点缀,富装饰味,更见编辑者设计上的巧思。《讱葊集古印存》一谱,汪启淑编辑时,印版框采用数龙盘柱作为纹饰,因民间有“龙盘柱、一定富”的说法,猜测汪启淑用意亦如此。

“拐子龙纹”又称“拐子纹”,是变体龙纹,龙头高度简化,龙身为回纹与卷草纹之结合体,使“拐子龙纹”增添几分柔和,避免了线条呆板僵硬,使得版框纹饰刚柔相济。“拐”与“贵”谐音,有“贵子”之寓意,寓意子孙昌盛、安宁富贵,更取龙的“富贵”之意,以及卷草纹的“连绵不断”之意,因此整体上寓意富贵不到头、子孙延绵不断。比如《粪翁印谱》《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印谱》,就是采用图案化的“拐子龙纹”。

卷草纹

“卷草纹”是传统图案之一,多以忍冬、荷花、牡丹、荷花等花草为蓝本,以构成S形曲线之连续图案。“卷草纹”是由蔓生花草构成活泼饱满的纹饰,带有一种欢乐的气息,其连绵不断的造型特点,寓意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贺瑗印谱》 《锦囊印林》《林朗庵自用印谱》《试篆印存》均饰以“卷草纹”,使印谱版框带有流动的韵律感,美观且甚富抒情意味。

祥云

“祥云纹”是由卷曲线条组成对称的图案,线条舒展流畅,象征高升及如意。“祥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亦有生动形象之自然图形。在印谱中,利用“卷云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者不少,《张一川集印集》《张寒月印谱》两谱版框以抽象形式的“祥云纹”作装饰,《龙喜吟墅印存》《双桐草堂印序》是写意的“祥云纹”,《春秋馆刻印》则用传统手法来描绘“祥云纹”。

“回”字纹饰

“回”字在《说文解字》中

的解释是:“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之形。”段玉裁云:“渊,回水也,故颜回字子渊……外为大囗,内为小口,皆回转之形也。”“回字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如同“回”字形的一种传统几何装饰纹样,由于其结构似不断延续,民间借此寓意“富贵不断头”、“吉利永长”、“连绵不断”等的说法。民国前未见有用作印谱版框纹饰者,“回字纹”应用作印谱版框纹饰,是在民国以后。《和亭印谱》《秦汉丁氏印绪》《文三桥先生印谱》《王又村印谱》均采用“回字纹”作为版框纹饰。

环扣纹饰

“环扣纹”寓意是纵横交错,“环扣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是清末以后的事,此前甚少见到,文人篆刻家将“环扣纹”入印谱版框中,其意为篆刻一技是环环相扣,不论文字学、考据学、版本学、书、诗、画等等,必须各方面兼通。“如意结”是传说中之灵芝,为长生不老之药,乃吉祥瑞草,《凤山楼印志》一谱,就是采用“环扣纹”加上“如意结”作点缀,寓意为结识或结合,或寓意吉祥如意。《蔬笋馆印存》《张如忭印存》《乐石斋印存》也采用“环扣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足见印谱编辑者于设计上巧见心思。

云蝠纹

印谱族群中亦常见以“云蝠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者,带有吉祥、招福、长寿等寓意。这与国人之丰富想象力及实用哲学有关。蝙蝠之“蝠”字与“福”字同音,寓意福到;若蝙蝠衔古钱组成版框纹饰,钱取其谐音“前”,象征福在眼前。以“云蝠纹”作为印谱版框纹饰,是流行于清末民初,如《秦汉印谱》《玩月草堂印存百寿图印存》两谱即如此。

受西洋风影响的纹饰

明末至民国期间,西方学术思想传入,影响整个中国,尤其是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文人墨客受西方思潮影响甚为深远,这股风气亦渐渐反映于篆刻艺术方面,具体表现在印谱版框纹饰的变化上。

由于受到西方美学思想影响,篆刻家将西方排印技术应用到印谱版框中去,取代以雕板形式制成的版框,这种改变固然带来全新气象,但因太现代化,往往与印谱内容有格格不入之感,只有一小部分印人采用,未形成风气,但也可举一些例子。如《玄圃印存》,由一个简单卷草纹四角连接而成。《袁晓园印存》则采用对角花纹作为印谱版框,简单清爽。

同种印谱而版框不同的问题

在读谱过程中,经常发现同一种印谱,因编辑时间不同,版框式样也存在差异。印谱在古籍中虽属于小众门类,但与整理古籍大同小异,也存在分类著录、版本鉴定的问题。

鉴别古籍版本与印谱版本有共同点,一是看版框,二是序跋多寡,三是查看载体内容是否不同,四是版框颜色不同,五是看谱存册数。古籍对版框考释的要求较为宽松,但在印谱世界中,对版框纹饰却相对重视,因版框纹饰相对可以提供印谱版别及断代之一重要资料。我常会遇到同一种印谱而版框却有不同之情况,初时我亦未留意,后来印谱看得较多,亦集藏到较多版别,相校之下,方明白不同版框纹饰表示不同版别和不同的成书年份,是考据成谱年份的依据。举例而言,《听松别馆印谱》《汉铜印丛》《十六金符斋印谱》《十钟山房印举》《双虞壶斋印存》《簠斋藏古玉印》等印谱都有不同版本,此不赘述。

以上介绍的印谱版框纹饰种种,只是我个人的观察与解读,各人感受不同,或许可以有更多解读。上述印谱版框纹饰之形式和内涵,在印谱族群中只占一小部分。一般篆刻爱好者或印学研究者,较多关注印谱所载的内容,对印谱版框纹饰较少关注。印谱版框纹饰之形式与内涵,尚待集思广益,深入探讨,以便更多地发掘存世印谱版框纹饰中蕴含的意义。但是,存世印谱的版框纹饰,不论其形式如何简单或复杂,涵义如何丰富而多样,其主要作用还在于规整叶面,产生平衡、稳定的视觉效果并框定内容作为视觉中心。

责任编辑:文汇报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