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为什么中国女性喜欢做双眼皮和美白? | |
2019-07-31 14:44:14 |
整容手术在国内日益流行起来。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估计,2019年中国的整容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全国医疗整形美容女性目标消费群总数估计为9000万人。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文华在《看上去很美》一书中说,她采访过一位开广告公司的姜女士,这位女士说:“我有年轻女孩梦寐以求的一切:名牌服装、昂贵的包、舒适的大公寓和漂亮的汽车,但她们有一样东西是我没有的:青春!”2005年她花45000元做了一次超声辅助抽脂手术。她一位闺蜜说,姜女士这么做也是为了婚姻,因为她发现丈夫包了一个年轻女孩当“二奶”。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市场在中国》
文华 著
刘月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5月出版
女性整容都做什么项目呢?《2016全球医美趋势报告》说,中国女性最在意脸颊:75%的中国女性认为她们有特定的面部特征需要改善提升。“鹅蛋脸和双眼皮是受访女性最想拥有的。”一位整容医生说,在中国最受欢迎的五种整容手术是双眼皮手术、隆鼻术、眼袋去除、下颌线重塑术和腹部抽脂术。总之,在中国想做脸部手术的人总体来说比身体手术更多。这跟美国相反,美国人更强调身材。。。。
美国整形协会的报告说,2018年美国最流行的五大整形美容手术分别是隆胸术、抽脂术、鼻整形、眼睑美容术和腹部拉皮。一个美国整容网站说,隆胸手术之所以最受欢迎,是因为恢复快、效果持久、可定制、能提升自信。
在中国,割双眼皮的多、隆胸的少,大概跟花费有关,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说,2013到2017的价格显示,隆胸最贵,平均近三万,抽脂一万,隆鼻八千左右,双眼皮手术四千多。
插画:张曦
一些中国女性选择做双眼皮手术,是因为单眼皮化眼妆太麻烦。有双眼皮,画眼影和眼线更方便。眼睛下垂经常被认为是疲惫、不愉快的表情。重新塑造眼睛形状,被认为是唤醒真正的内在自我的一种方法。一位23岁的大学生说,她打算做双眼皮手术,她说,厌倦了人们问她为什么总是犯困。“事实上,他们问我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困。加一道褶子让眼睛变大一点,可以摆脱疲惫的样子。”
很多中国女性还不遗余力地防晒,使用各种美白霜、面膜和专业脸部磨砂膏来提亮肤色。大S推动了美白注射的趋势。她在第二本关于美容秘诀的书中说,很多台湾女星为了保持白皙,会定期打美容针。书的封底上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的说法已经过时了。现在,懒女人也能轻松变美。”中国女性喜欢美白,是因为白皮肤在古代中国就已经被人欣赏。俗话说“一白遮三丑”。白皮肤说明足够富有,能避免户外劳作。这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西方人想被晒黑,晒黑的皮肤说明某个人很富裕,能在海滩和度假胜地享受假期。外国学者也发现,在古代中国,白皮肤象征着精致,表明一个人不属于在太阳下辛苦劳作的农民阶层。白皮肤不仅关乎美,还指代温和、纯洁、柔软的女性性别特征,暗示着女性的地位和教养。
文华发现,虽然《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现实之中发生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有的父母把整形美容手术当作礼物送给孩子,尤其是女孩,作为一种奖赏或投资。
一些女孩认为,身体是自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整容能使她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种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的方法。一些学者则批评说,整容是女性对男性凝视的屈服。“男人们制造出一种美,女人们就莫名其妙地被裹挟进去了。””””
女性做各种整容手术,是自主的选择还是出于虚荣或者为了获得所谓“美丽资本”?文华在《看上去很美》一书中说,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
有学者认为:“整容手术是一种昂贵、痛苦、危险、贬低自己的行为”。中华医学会一位医生不赞同美容手术:“虽然它有魔法般的效果,但是只能提升一个人的外表。她们的知识、能力、性格没有任何提高。我们是在制造美还是在制造悲伤?这些女性真正需要的是找个心理医生,而不是整形医生。”
各种媒体报道和广告对整容手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不断地检查自己身上是否存在瑕疵,因为瑕疵不能再被当成是自然的东西。”
一些高中女生在上大学之前做美容手术,一些大学女生在得到第一份工作之前做美容手术。“现在美容手术跟古代的过渡仪式类似,相当于一种仪式,标志着人从生命中的一个位置走向另一个位置。”
中国女性做整容手术的动机多种多样。文华说:“人们常常以为,整形美容手术是精英和富人的特权。然而,选择整形美容的女性来自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和各种社会群体,包括青少年、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和白领、缺乏技能的下岗中年妇女、中年女商人,以及底层流动打工女性和性工作者。对很多中国女性而言,选择整形美容与其说是因为虚荣,不如说是为了实用,因为她们相信,更迷人的外表能够帮助她们找到更好的工作或配偶、保障婚姻、巩固社会地位或者从农村进入城市。”整形美容手术被广泛看作是一种投资,为了获得“美丽资本”。近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会为了有更好的婚姻前景而考虑整形美容。
编辑:陈瑜
文字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