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人文城市的中国话语?十岁的交大城研院进行了这些探索——
2021-06-21 18:53:37

捕获.PNG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10周年学术纪念文集《人文城市的中国话语与思想历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文城市学派的理论创造和思想发展历程。该书主要内容涵盖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区、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城市、乡镇、传统村落等层级,及人文城市、都市文化、江南文化、文旅消费、智慧城市、科技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新城新区、设计之都、艺术之城、城市景观、工业遗产、城市治理、城市现代化等领域,以时间为线索,编辑整理了十年来重要研究成果及学术活动等,客观呈现了团队十年来的学术历程和社会服务。

731117172.jpg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十周年院庆座谈会暨《人文城市的中国话语与思想历程》新书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指出,交大城研院经过十年耕耘,在人文城市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两大创新成果。在理论上,提出文化城市是一种以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主体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理念、形态与模式。既超越了人类城市原始的防卫、商业等实用功能,也不同于新中国的“政治型城市化”和“经济型城市化”,它揭示出城市发展的目的,不是城市人口增加,也不是经济总量与财富的聚集,而在于城市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传统城市研究学派不同,文化城市理论是人文城市建设的核心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是“以人为本”在城市发展中的真正落实。

在实践上,认为自“十三五”时期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人文城市规划建设,已形成了以五个层级为基本框架的框架体系:一是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代表的文化带;二是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放弃经济中心、首次提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代表的文化中心城市;三是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为代表的新型人文城市;四是以2017年文化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及特色文化小镇建设》课题及其研究成果为标志的特色文化小镇;五是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为标志的传统文化村落。

刘士林表示,经过10年时间,团队基本上完成了从“玄学”到“实学”的转变,即从理论研究转向了政策、规划编制和标准研发。展望未来,交大城研院正着手开启新的转变,重点探索从“实学”到“实务”转变,即不再满足于做研究、规划和标准,而是想实实在在地参与和布局城市建设工作。具体说来,是把人文城市理论和方法,更加密切地贯通于文化引领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文化消费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服务引领城市功能优化品质提升,文化生态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发展繁荣引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六大方面,打造中国新型人文城市重要标杆,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中国人文城市学派的重要名片。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