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 | 上海沪剧院本月基层演出32场,“95后”演员有了“50后”戏迷
2018-01-15

寒潮下的上海气温跌破冰点,上海沪剧院的基层演出却进入最密集时期。上周六浦东新区祝桥镇文化中心接连有《大雷雨》《陆雅臣》两台传统戏上演。演出下午一点半开始,记者却发现,早上九点,“50后”戏迷马先生就赶到后台“蹲守”,等待他的“偶像”——上海沪剧院青年团“95后”演员洪豆豆。

像这样的基层演出,上海沪剧院仅一月就有32场。目前已经进行的十多场演出中,老中青三代演员足迹遍布浦东、闵行等多地的乡镇街道。走基层演出可不是“蜻蜓点水”,当天专门为青年演员“把场”的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有着更长远的计划:携手当地镇政府,派资深演员为当地业余沪剧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导;与当地企业合作,计划每年为祝桥镇观众带来多场公益演出。潜得深才能抓得牢,从乡野成长壮大的沪剧,在反哺基层中正获得更为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演出现场,演员梳头、化妆、更衣,整整一个小时。和剧场演出相比,要完成的准备工作一样少不了。在报告厅临时改成的化妆间里,洪豆豆和其他青年团成员迅速进入状态。他们在大巴上还在玩手机游戏、听流行歌曲,可一旦粉墨登场,眉眼里顿时有了超越年龄的庄重沉稳。在没有空调设备的剧场里,身着单薄的戏装,姑娘们伸出的兰花指冻得发红,却依然全情投入。

正是被这样的表现所打动,“50后”马先生成了这群“95后”的戏迷。演出间隙,他一边向洪豆豆展示此前的合影,一边连声称赞:“年轻人真正好!我永远支持你们!”常年在基层舞台“摸爬滚打”,青年演员不仅累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也攒下了艺术生涯的第一批“忠实观众”。周末的演出现场,既有马先生这样的老面孔,也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早上八九点就赶来等候演出的资深戏迷。散场时,年轻人的表现已经获得不少老戏迷的认可,他们激动地说:“这群年轻人,有戏!”

基层观众的热情也感染着青年演员。洪豆豆还记得有一次下乡送戏结束后,一位老乡特地把自己种的苹果塞到她手上。她感慨:“他们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上海沪剧院继承自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而百姓质朴纯粹的支持厚爱,则给予这批年轻沪剧人更多坚守的动力。

走到基层观众中的不止是年轻人。当天与青年团合作演出《大雷雨》的是沪剧院“老法师”钱思剑。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演出在基层,他早已习惯了日场夜场连轴转的节奏。在他看来,频繁密集又富于挑战的基层演出,也恰恰是锻炼意志、打磨艺术的良好契机——没有专门的化妆间,演员就在杂物间描眉戴头套;话筒突然不响了,那就练一练嗓子。

对于沪剧人而言,“沪剧回娘家”不止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心灵层面的。回到剧种起点,从观众中寻找共鸣与感动,给了沪剧人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底气。茅善玉说:“新春将至,常回家看看,和哺育沪剧的‘娘家人’在一起,踏实。”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文汇报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