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所医,幼有所育,数数2018的“小确幸”,感受上海城市温度
2018-12-27 06:42:52 作者:唐闻佳 樊丽萍

上海.jpg

■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始终是上海关切的重要民生。目前,上海优质医学资源高度集聚,市民三大健康指标全国领先

■上海不仅大力推动“幼有所育”,亦在幼升小、小升初等升学当口,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即将过去的2018年,我们从身边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幸福”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在医院,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病患心里舒坦了不少:抗癌药纳入医保,药价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儿科增能、医养结合、家庭医生与分级诊疗等举措不断推进,一条条医改红利逐步释放,持续关注“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

在社区,很多小囡的父母们眉头日渐舒展:面向0-3岁幼儿的托育机构,正在一个接一个有序规范地冒出来。今年首次实施的幼升小“公办民办同招”政策以及新中考方案等,大大缓解了家长心头的升学焦虑。

卫生、教育领域,民生关注度历来很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上海,越来越多改革红利正在不断转化为民生利好,成为百姓心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病有所医”,把医改成果写在全民健康上

“生活在这座城市是幸福的,生活在当下更是幸福的。”这是上海退休教师王老师由衷的感慨。罹患肺癌十年,她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也见证着医改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尤其是今年,一款国产抗癌新药纳入医保,药价下降近一半,她是直接的获益者。她说,对肿瘤患者来说,“钱就是命”!

王老师新吃上的这款“救命药”,是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参与研发的国产新药,也是今年我国17种新纳入医保的抗癌药。在上海,为进一步减轻癌症患者负担,在综合考虑药价下降、医保基金可承受能力等因素后,原先本市已纳入医保支付的部分肿瘤靶向药个人定额自负标准今年也相应下调,再叠加困难人员补助等政策,肿瘤患者个人负担最高降低了近90%。

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始终是上海关切的重要民生。目前,上海拥有50家三级医院、32家三甲医院,以三甲医院为核心的优质医学资源高度集聚。上海市民的三大健康指标全国领先,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水平。

这一切提示着上海医疗的“底子”很好,但全市须臾不敢松懈。

今年,上海推进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进入“冲刺跑”阶段。7月,市政府发布“健康服务业50条”;11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鼓励药械创新32条”……在“健康上海”顶层设计的指引下,政策利好接连出台。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形象地说,上海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关键要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顶天”和“立地”——顶天,即拥有较强的医学技术及技术辐射能力,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不断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立地,即拥有适宜的基本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改善上海民众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

“幼有所育”率先探路,升学焦虑明显缓解

0-3岁的孩子,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目前上海已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入园高峰,为满足一部分城市家庭的托育“刚需”,着力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今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0-3岁幼儿托育服务。

要放心把孩子送出去,父母对托育机构的要求简单而明确——靠谱。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社会期待,上海16个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联手研究制定托育机构的管理机制,开创0-3岁托育行业监管先河。

今年6月4日,位于龙华东路的黄浦俊星托育园获得全市颁出的第一块营利性托育服务企业牌照。在这个托育园,绘本室、保健室、幼儿专用卫生间等一应俱全。伴随着政府层面出台的“1+2+1”文件,这份地方法规从设施设备、饮食卫生、安全保障等各方面,对托育服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专业标准与要求。

除了大力推动“幼有所育”,上海亦在幼升小、小升初等升学当口,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今年,上海首次实施幼升小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在“公办民办同招”和新中考政策导向下,民办小学和初中出现了不同程度“降温”。不少家长都发出这样的感叹:选择公办学校的底气更足了,择校时的心态也更加理性了,升学焦虑明显缓解了。

打好政策组合拳,让“家门口的好学校”更有吸引力,今年7月,市教委发布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选取116所公办初中作为“强校工程”实验校,公办初中迈入提质增效“快车道”。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民生福祉才会源源不断

在医疗、教育领域发放的一系列民生“大礼包”背后,呈现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无论是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关键靠人才。在人才上舍得投入,更多民生福祉才会源源不断。

目前,在上海院前急救体系的一线从业人员中,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这是多年未见的可喜状况。年轻人认为院前急救工作“有盼头”,得益于上海稳步推进的院前急救人才新政,包括健全院前院内联动的急救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以及相关绩效考核倾斜等。

人才是“医学的明天”。为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破“天花板”的人才新政在上海各大医院相继推出。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每位医生都可根据职业兴趣、优势特长和科室发展方向,选择一种职业发展类型,并主动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医院则通过完善岗位培养和评价体系,构建起各级人员的升降通路,为每位医生呈现一幅最佳成长路线图,由此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打造青年英才“蓄水池”,为教育界留住优秀人才。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建立体现以教书育人、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基础上,上海将实施高校青年英才揽蓄工程,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资助标准,通过定期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重点选拔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拓展沪上大中小幼教师的视野,优化师资队伍,大中小幼教师国(境)外研学机制也将出台,更多上海教师将有机会出国(境)研学。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记者 樊丽萍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