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进华山医院当护士直到62岁退休,她毕生献给医学,92岁去世后把身体留给医学 | |
2019-06-19 06:58:22 作者:李晨琰 |
华山医院护理部后辈为张蕊贞庆贺九十岁寿辰。(华山医院供图)
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大家闺秀,年轻时就立下救死扶伤的志向,并将毕生精力投入她钟爱的医学事业,成为专科护理领域的点灯者与领路人;今年4月26日,她以92岁高龄离世,遗体捐献给了她最钟爱的医学事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她对医学的奉献。她,就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护师、原护理部副主任张蕊贞。
这份工作留给能力最强的人
1927年,张蕊贞出生于上海一个大家庭。冲破重重阻力的她报考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1950年,年仅23岁的张蕊贞进入华山医院,开始了她的护理生涯。
张蕊贞工作敬业、出色,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工作一年后,便被调任手术室护士,先后任手术室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手术室顾问等,也成了华山医院历史上第一位拥有主任护师职称的护理前辈。
在手术室工作,往往意味着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更何况手术室护士长。尽管已退休近二十年,桑家珍仍记得和张蕊贞共事时的场景,“规定7点半上班,张老师永远提前半小时到手术室。”
手术室护士长需要“三头六臂”——一天带领近40位护士,要接至少60台手术。张蕊贞每天到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处理前一晚的夜间急诊手术,再安排一天的日间门诊手术,同时调配突发的急诊手术。紧张忙碌的各类手术总是因为她巧妙的“调兵遣将”,才能被安排得有条不紊。
工作之余,张蕊贞著书立说,毫无保留地奉献护理经验:《手术过程中护士工作的配合》《手术室护理工作手册》《家庭医学丛书》《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会》……1990年,她更是分析、总结了40年的护理工作经验,编写并出版了《手术室护理工作手册》,推动手术室护理的规范化管理。
在护理工作中,张蕊贞无疑还是位有心人——她潜心研发了神经外科手术用的脑棉、骨蜡等护理用具,临床效果非常令人满意,成为华山医院手术室的“珍品”,并在全国医院推广应用;她发表的护理论文被同行评价为“切中临床要害”,真正能够解决临床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她的很多护理与管理理念在华山医院得到传承,并被继续发扬。
30年前退休时,她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遗体捐献
尽管在工作中干练、能干,但在家中张蕊贞完全不同。她的女儿姚玫回忆,小时候她最爱跟着母亲一起去华山医院上班。工作时的母亲说一不二,“这是工作,是原则,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但到了家中,张蕊贞一扫雷厉风行,“变身”对孩子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的贤良母亲,“妈妈的职业习惯让她精细到只要我睡觉时一哼哼,她就会立马开灯查看情况。”
张蕊贞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让她在1958年当选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靓照”在大光明电影院展出。姚玫说:“如果让我给母亲打分的话,我会毫不犹豫打100分。她追求工作和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完美的习惯,包括她的为人,都是我最好的榜样。”
姚玫定居国外后,华山医院护理部的年轻人成了张蕊贞家中的“常客”,直到张蕊贞去世。年轻人爱和她谈谈往事、聊聊发展,张蕊贞的人生经验让很多年轻护士受益匪浅。可以说,及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张蕊贞一直都与华山医院紧紧相连。
1989年,62岁的张蕊贞退休了。她退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和女儿商量,捐献遗体。“母亲说,她将毕生献给医学,希望身后将身体也捐献给医学事业。”姚玫当即就答应了,在她的心目中,这是母亲必然会做出的选择,因为她太爱自己的事业了。
“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没有遗体就没有解剖。每一位医学人都深知这一点。”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告诉记者,大体老师对于医学进步意义重大。“每年华山医院骨科都会举办学习班,国内外甚至全世界的医学工作者纷至沓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大体老师充足,能够进行解剖教学。”
1982年,上海市在复旦大学等六所院校建立“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至今已有4298位捐献者被接往上海市红十字复旦大学遗体接受站,数量居全国遗体捐献接受站首位。
生命的存在不止一种方式,奉献医学也不仅一种方式。对张蕊贞来说,这是她开始的“另一段旅程”,也是她对医学事业之爱和对人世间生命之爱的延续。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晨琰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