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文能SCI,武能心脏手术,标准的医生科学家
2019-09-21 11:27:54 作者:孙宇珺

啊3.jpg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的卫生健康系统里,有一大批在祖国怀抱里成长的专家名医,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上海市实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有关精神,与文汇报共同推出“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来稿众多,本报选登优秀作品刊发,希望这些共和国名医的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成为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啊1.jpg

“是医者,德技双馨,仁术济世;是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者,孜孜以求,精勤不倦。从医执教三十载,救死伤无数,育桃李天下,丹心妙手唤春回!”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颁奖典礼的观众席里,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好奇地伸长脖子,想看一看被母校如此赞誉的老专家究竟是哪一位。没想到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身形挺拔气质出众的“年轻”学者。因为一段颁奖词,我第一次认识何奔教授,因为理想中医生的专业形象,我同样选择了心内科,因为一份敬仰和好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毛遂自荐,有幸成为了何老师的学生。

初心可贵,砥砺前行

“医生的成长曲线是小斜率的抛物线,年轻时需要付出很多,回报很少,但医生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质换不来的”这是何老师给我讲的第一课。本科实习的经历埋下他立志成为好医生的种子——一位癌症晚期的患者躺在病床上恳求医生:“能不能让叶主任来看我一眼,如果他说不行,我也就算了”。这件事给了何老师很大的触动,“是什么样的医生能得到患者如此的信任与依赖?我以后,也一定要成为患者信任,同行信服的医生!”

上世纪90年代,心脏病介入治疗在我国刚刚起步,何老师是较早出国接受正规介入心脏病学训练的医生之一。

回国后,他被第一人民医院引进,带出市一心内科介入团队;4年后,40岁的他接受老师的推荐和老院长的邀请,回到仁济医院,成为当时上海最年轻的心内科主任。他带领团队建立惠及浦江两岸数百万人口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抢救了数千例濒临死亡的严重心梗患者。创新诸多新技术,新方法,挑战疑难危重复杂病例,使仁济心内科的手术量/床位比多年维持全市第一。成功举办了全国首个以“复杂”命名的CCRF冠脉介入大会,带动华东及全国冠心病介入事业的发展,被中华心血管病学会授予“普及推广奖”。他发明了一套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实时、简便的评价体系,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被选入多个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评价指标;针对临床需要精准给药干预微循环障碍,他又潜心开发了一种单轨式微导管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他带领团队聚焦于心梗后微循环障碍与心肌损伤,建立华东最大的心肌梗死后磁共振评价数据库,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心脏影像指标的心梗后心肌损伤分级标准(被称为“何氏分级”)。行医三十载,何老师始终在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上“奔跑”,怀揣着救死扶伤的初心,为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贡献着智慧与汗水。

啊2.jpg

大医精诚,锐意进取

“医生哪来固定的工作内容,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紧急任务等着你,特别是我们干心脏的,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任务,来了你就得上,这是责任。”这是何老师给我上的第二课。何老师常常对我们后辈说,医学不可避免失误,甚至是错误,但对于病家,医生是很多人很多家庭重生的希望,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最大程度地救死扶伤,才无愧于医者仁心。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上升,而由于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许多患者在等待介入的过程中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何奔教授一直在思考,他带领团队自2011年起开展系列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心梗溶栓-介入序贯治疗”的新概念,倡导不应该盲目等待介入做支架,有些患者应该尽早先溶栓。2018年8月,他怀揣自己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受邀在欧洲心脏大会最新临床研究专栏(LBS)主题发言,向世界展示中国策略;这也是近5年来我国心血管界3个在世界顶级专业会议LBS主题发言之一,研究同步刊登于心血管专业顶级期刊Circulation。该研究证实了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未来我国心肌梗死分级医疗资源布局和网络化救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参考依据,对世界范围的心肌梗死救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与现实意义。

多年在冠心病领域驰骋,他带领仁济心内科团队把心肌梗死介入死亡率控制在国际领先的3%以内,成为同行翘楚。但是另一项严重危害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近年也居高不下,跟心脏病相关的脑卒中多由房颤所引起,占到整个卒中人群的20-25%。近年来刚兴起的“左心耳封堵”手术对付房颤引起的脑卒中,他又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2014年初,他不顾自己大病初愈,以虚弱的身躯重新穿上几十斤重的“战袍”,开始征战他的第二战场。他脚踏实地,每个病例从术前超声影像到每一步手术方案,他都身体力行,经验的积累使他成为上海首位“左心耳封堵”全球标准培训导师;2018年8月,他受乌克兰国家心脏中心的邀请,飞赴基辅完成乌克兰国家首例左心耳封堵手术,并连续成功完成了3例。他积极开展左心耳封堵相关临床研究,从新器械上市前注册研究到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临床培训,制定全国专家共识,成为该领域的全国领军人物。

他是标准的“医生科学家”,“文能SCI,武能心脏手术”这是业内小同行的口碑,是最真实难得的评价。100余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近400分,个人学术H指数高达22;带领团队斩获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座座里程碑……何老师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医术和学术上不断精进,成为了当初他梦想成为的医学专家,更成为了后辈学子心目中的榜样。

点灯指航,薪火相传

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而老师更是学生的指路人。何老师手写的门诊病历卡上永远是详实工整的记录,每个病人的心脏听诊永远是最耐心的一分钟,患者查体永远是亲自蹲下身为病人脱鞋除袜……“如果医生只看‘病’而不看‘人’,缺少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那绝对成不了好医生,医患关系也不可能改善。”这是何老师给我上的第三课。他带领的仁济心脏团队的每个人,都记得他“查房时跟病人身体接触1分钟”的要求。

当面对没有医保,可能无法负担治疗费用的外来务工患者,是何老师果断拍板“救人要紧,绝不能让有希望的患者因为经济因素在我们这里失去抢救时机”,冒着极大地风险亲自披挂上阵,打开左主干的生命通道,挽救了外来务工者的年轻生命。当所有人面对左主干急性闭塞合并心源性休克的86岁高龄患者犹豫不前时,又是何老师半夜赶往医院接下了这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的病例。正是这一次次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奋力一搏,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日常工作中,何老师留给我们的常常是穿着几十斤铅衣的背影,但少有人知道,铅衣下是不得不常年紧紧绑着的护腰,因为他的椎间盘已经2个节段严重突出。即使这样,何老师每年总有几次组会是半躺着给我们开的,常年高强度的介入工作还是伤害到了老师的身体,更枉论普通人谈之色变的辐射。有人说,心血管介入医生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我总觉得自己的老师,总是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对学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已培养了4位学生成为博士生导师。当自己的得意门生卜军教授拿下国家杰青想歇一歇的那一刻,他鼓励其再接再厉,拿下长江学者。此时,他想的不是如何享受成果,而是以更大的视野和格局,欣然接受胸科医院的邀请,把位置,把舞台让给自己的学生,以让仁济的心血管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被业界视为师徒传承的佳话与楷模。他一到胸科医院,第一年就拿下含金量极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填补了胸科医院历史空白。第二年他的团队就拿下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造了胸科医院学科单年最高纪录。他带领胸科医院左心耳团队,创下了“穿巨大房间隔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对吻封堵”,“腔内超声单孔左心引导封堵”,“联合肺静脉支架杂交封堵”等多项手术的全国甚至国际上第一例。他带领冠脉团队率先开展了激光消斑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使胸科医院心血管的学科影响力与社会认知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凭借着一颗“患者至上,真诚奉献”的医者仁心,何老师被患者高票推举为“中国十大口碑医生”、上海市“十佳医生”。也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胸科医院的时候,何老师深情地说,胸科医院的心脏内科是自己的恩师郑道声教授所创建,导师的听诊技术闻名天下,号称“东方第一听诊器”,靠的也是胸科医院丰富而强大的临床资源。命运,常常有这种机缘巧合。

入师门五年,有些画面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涌现:仁济心内科每年重阳节,所有老专家被请到医院,共享学科发展,连续坚持至今,已经成为仁济的一道风景线,这是何主任开创的工作,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郑道声教授在世时,何老师总会定期带着我们去看望,每次都会轻柔地给师公按摩。医术可以学习,医德医风则靠师长言传身教,后辈耳濡目染。习总书记说:家风是一种传承,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新中国一代代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家风如今传承到我辈手中,感重任在肩,必砥砺前行!

作者:孙宇珺(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