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主妇需要“心”动力 | |
2020-04-04 10:19:18 作者:吴艳茹 仇剑崟 |
疫情给了现代忙碌的夫妻长期相处的时间,但原来忙碌生活中隐藏的很多夫妻关系问题也随之出现,家庭心理学突然成为一门“显学”。
妻子咆哮:我不想带两个孩子!
A女士原来就有些焦虑素质,碰到事情容易担心、多虑、往坏的方向想,对人际关系敏感。她原来在外企做行政工作,老公是一家外企的销售经理,收入颇丰,经常出差。在A女士怀孕后,为了减轻负担,A女士辞职,生下女儿后就专心在家带孩子,同时请了一名长时钟点工,这样一来,A女士在照顾孩子之余,还有自己的时间学习插花、练瑜伽、读书,偶尔写点文章在杂志上发表。这样的生活大体安然地过了十年,直到新冠疫情的到来,把原来的生活状态彻底打破了。
有的人说,疫情让夫妻处着处着,处出感情来了。但是对A女士来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好像我重新结婚,重新认识了他一样”。之前,丈夫经常出差,两人从未这样朝夕相处一个多月。丈夫原来对家里的事情完全是甩手掌柜,在陪伴女儿、管女儿的学习作业上,也没啥耐心,偶尔有时间在家,做一会儿就喊累,玩游戏或看电影去了。“我过去一直认为他是工作太累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他是不会,也不愿意。”A女士说到这里,连连叹气。
这段时间,丈夫天天在家,但是并不喜欢和女儿一起玩耍,也不愿意带女儿运动。在A女士的反复要求下,丈夫总算带女儿运动了一次,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次了,A女士觉得还不如自己做来得省事。在家务上,丈夫唯一对买菜比较积极,“叫洗个碗,只把洗碗池里的碗洗了,桌子灶台乱糟糟的,他怎么一点也没看见呢?!”
A女士很清楚,丈夫出去买菜,只是因为憋不住了,要出去逛逛透透气。“其实我宁可在网上买,菜送到家里来。”但老公的“放风”时间让A女士操碎了心,因为老公大大咧咧地,不能按照A女士严格的出门及回家后的洗手换衣服程序执行,这增加了A女士的焦虑,“他都没看见,口罩根本就戴反的。”“穿着到外面的鞋子就往卫生间走,洗手马马虎虎用洗手液冲一冲就算好了”。两人经常为此事吵架。
一个多月下来,A女士心身俱疲,没有钟点工,一日三餐,家务、孩子,已经占据了她全部的时间精力,再加上对疫情的担忧,特别是家里有一个“不省心的孩子”老是借买菜之名“外出乱跑”,A女士出现了失眠、紧张、担忧,脾气变得容易烦躁易怒,“这样下去我要崩溃了,我不想带两个孩子!”
三条“锦囊”,改善对峙的夫妻关系
在疫情下,妻子发现或更清晰地看到原来忙于工作的丈夫在生活上其实是一个孩子,夫妻之间缺乏相互理解、沟通,共同承担的感觉薄弱,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看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有何解呢?下面是几条小贴士。
★首先,理解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对方的反应,而不是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疫情期间,A女士和丈夫吵架最多的是在丈夫的出门问题上。在这个措手不及的灾情面前,A女士心灵深处的死亡焦虑被激发了,因此她不希望丈夫出门,严格执行出门的“规章制度”,以免染病,这种心理反应其实是蛮正常的。但A女士的丈夫认为,这个病的感染率并没有那么高,上海也比较安全,自己身体挺强壮的,作为销售经理,习惯在外面跑,因此他以买菜之名出去放风调节自己的憋闷心情,也是情有可原。
如果两人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彼此考虑一下,就不需要天天为此事鸡飞狗跳地吵架,老公也会更愿意执行比他自己内心认为的更严格的出门程序,而非在吵架后相互怄气不买账,或者感觉自己像小孩一样被管教而心生抵触心理。有了对对方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在自己的世界中坚持自己的标准,要求对方做到。
★其次,缺位的爸爸请回归。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竞争激烈,为了让家人有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多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的爸爸们在外奔波,忽视了对孩子家人的陪伴。爸爸们太累是实情,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掩盖男人在承担父亲的责任上的准备不足或能力不足的表现。所有的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了,才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和辛苦。妻子在家带孩子,不等于不工作,这其实是一份很辛苦、又容易得不到认可的工作。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当一个好爸爸,也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成长过程,远远不是给孩子挣钱、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这么一个简单的评分项。
★第三,学习调节情绪,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每个人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有意识,还是下意识习惯性地使用。A女士原来就有焦虑素质,但是原来衣食无忧的安逸小资生活把这个焦虑素质给淡化了。疫情之下,她的焦虑被对疫情的担忧、琐碎的生活内容以及和丈夫的矛盾关系激发放大加重了。
学习调节情绪有很多方法,有几个关键点是共通的: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给自己的情绪命名、接纳自己现在有这样的情绪,别让情绪把自己给拐走了。夫妻之间带着自己的情绪沟通,往往不是夫妻合力往彼此靠近滋养彼此的过程,而是互伤推开彼此消耗的过程。尽管在夫妻关系成长中,这个彼此消耗的过程不可避免,但是尽量减少无谓的消耗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先管理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双方都认识到问题并有意愿改进,自己成长了,才能带动共同成长。
作者:吴艳茹 仇剑崟(作者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医生)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