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血液又开始流动起来,我们要回家了!”市一医院雷神山医疗队即将返沪
2020-04-06 10:27:37 作者:李晨琰 胡杨

微信图片_20200406101124.jpg

今天,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即将随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返沪。

在过去一个半月时间里,这支总人数156人、涵盖了呼吸科、急诊危重病科、心内科、心理科等23个临床科室的医疗队驻扎雷神山医院,全面接管C1病区,共同参与接管C3病区与ICU。

医疗队充分发挥多学科、整建制医疗队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在治疗上重视个体化、精细化,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期间共收治新冠感染确诊患者118人,其中重症49人、危重症12人。

截至医疗队关舱返程,共有出院患者93人。

微信图片_20200406101912.jpg

治疗:多学科、整建制,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水平

雷神山医院C1病区正式关舱的前一天下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护士正拿着手机和宣教手册为6床的吴阿姨(化名)做出院前的康复宣教。说着说着,吴阿姨突然泣不成声。

原来,吴阿姨患肾结石已有10多年,大约一个月前,她因新冠肺炎住进了雷神山医院,随即出现结石梗阻合并尿路感染的症状。3月3日,市一医院专家组为她举行沪汉两地远程云会诊。在她出院前夕,上海专家又特地为她录制了一段出院康复宣教视频,这让吴阿姨感动万分。

微信图片_20200406101128.jpg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市一医院副院长刘军告诉记者,得益于多学科、整建制的优势,医疗队在驻扎雷神山期间,顺利完成了多例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在雷神山医院,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我们曾经利用CRRT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名患者,这也是第八批上海医疗队来到雷神山后开展的第一例床边CRRT 治疗。”刘军口中的这位患者是⼀名新冠肺炎合并高钾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七旬老人。当时,这位患者外周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体内内环境严重紊乱,必须第一时间进行CRRT血液净化治疗。

上海市一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立即组织呼吸科、急诊危重病科、心内科、肾内科等科室专家,根据患者情况及现有条件制定救治方案,血液净化团队以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使患者顺利上机。经过8小时的CRRT治疗,患者转危为安。

创新:将临床发明留在抗疫一线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来到雷神山后,结合临床需求和多学科、整建制医疗队跨学科合作的优势,设计、应用了5G无线听诊器、体外膈肌起搏器、正压振动通气设备、小舱式多功能操作防护罩、咽拭子采集保护装置等多个临床创新项目,提高了临床诊疗的效率和效果。

肺炎患者肺部炎症状况是疾病转归的最重要因素,听诊器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用上了一款由该院心内科、呼吸科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最新设备——“5G无线听诊器”。这一设备固定在患者身上后,能持续采集听诊音,除了听呼吸音外,还能用于听心音、判断鼻饲胃管位置等,从而帮助医护人员实时判断患者病情发展;同时,还可通过5G远程会诊平台,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后方,实现远程会诊。

图片1.png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鹏宇进行无线听诊

在支援任务后期,随着出院患者日渐增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在临床诊疗中也更为重视对围出院期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新冠肺炎患者隔离期间,运动量明显受限,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心理上也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这对出院后的康复不利。

医疗队根据临床调查、反馈,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围出院期患者定制了包括膈肌起搏、气道振动、心理干预在内的个体化的远期康复方案,覆盖了出院前和出院后隔离、出院后归家等阶段,帮助他们科学康复。

而就在不久前,医疗队队员又发明了“小舱式多功能操作防护罩”和“咽拭子采集保护装置”,可用于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操作、中心静脉穿刺、痰培养、咽拭子采集等各类传染性操作,能大大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微信图片_20200405125339.jpg

▲4月2日,在防护罩的保护下,市一医院医疗队护士为患者进行吸痰操作

如今,医疗队已经关舱,并于今日下午返沪,但这些小发明将留在抗疫一线,为各地医护人员所用。

人文:为患者、医护铸造“心灵铠甲”

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患者与医护人员面对种种极端情况,心理干预的及时介入十分必要。

市一医院在编组此批支援武汉的整建制医疗队时,特别做了“医学心理科主任全程随队”的部署。在抵达武汉的第一天,随队的医学心理科专家就初步拟定、启动了患者和医护的“心理维护方案”,希望能以专业的心理干预体系,为医护人员与患者铸造一套坚实的“心灵铠甲”。

“简易医护心情指数监测问卷”、线上“聊吧”、“巴林特小组”……医疗队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心理干预模式,多途径识别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微信图片_20200225152137.jpg

在心理查房中,医疗队的心理专家发现不少患者表示自己夜晚睡眠质量多少有些和平时不一样。由于治疗需要,病房24小时医护人员在岗,走廊的灯也24小时开着,导致患者在病房内经常分不清白天黑夜,造成生物钟紊乱。

发现这个小细节后,市一护理团队数十位护士利用休息时间,用符合医用规范标准的面料为患者亲手缝制了眼罩,并按规定休息时间指导患者使用,希望重建他们的昼夜生物钟。

微信图片_20200314213440.jpg

即将回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马宇航有点小激动,这段抗疫经历,也让他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们是被需要的,是被理解的,这就足够了。”

马宇航的故乡在湖北宜昌,家人、亲戚也都在那儿;而上海则是他工作后与战友并肩作战的城市。

2月19日,马宇航独自一人带着行李,与其他160位市一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在机场等待出发。登机前,马宇航摸出手机,给家乡的父母发去消息,“我今天就来了,我回来了。”

在武汉奋战近2个月,如今,马宇航终于可以昂首挺胸,离开自己的家乡。

“那时候的武汉,仿佛静止了一般,街道上几乎没有人、没有车,空空荡荡的。不像现在,这座城市的血液又开始流动起来了。我们上下班的时候,偶尔还会堵车。”与马宇航相仿,这场战“疫”让医护人员更加坚定了作为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作者:李晨琰 胡杨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市一医院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