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发病例怎么看?未来防控民众能做啥?张文宏回母校深情说出这番话
2020-05-27 17:54:09 作者:唐闻佳

1757725631.jpg

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怎么会只有几百个病例?瞒报,还是进行了整体消毒?全国疫情趋于平稳,对散发病例怎么看,要不要“如临大敌”?接下来,民众该如何配合政府做好抗疫工作?

5月27日,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之际,“待到山花烂漫时”——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揭幕,作为校友,“硬核教授”张文宏不仅赶来捐赠了抗疫专著,还向母校“汇报”了最近的工作与抗疫感想。

作为一座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却没有按照传染病流行病学模型出现大规模病例,“上海堡垒”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发言伊始,张文宏就直接回应:上海“战疫”是中国整体抗击疫情工作的一个缩影,“广大民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每个人都是战士,所以,(公共卫生)体系的运作超出了一般传染病的预测模式。”

一般模式是怎样的呢?张文宏介绍:如果什么控制举措都不做,上海这个规模的城市将出现80万病例;如果采取了武汉封城等举措,那么上海可能出现20万左右的病例;如果武汉没有封城,而上海采取了一级应急响应,病例规模也在20万左右;如果同时采取武汉封城,上海采取一级响应,上海的病例规模在3万例左右。

但现在,上海只有300多个本土病例,如何做到的?

“我们用了我们的方法,就是医务人员冲在第一位,疾控、海关、社区、警察等等,包括在家的每一个人,这是所有人做出努力的结果。每一个人都是战士,在家做的就是‘保持社交距离’这件事。”张文宏称,这是在整个城市“封闭”后、所有人在家“禁足两周”的成果。

他同时谈到,光这点,其实就很难做到。“因为居家两周,社会陷入停摆,在家里吃的东西、用的东西,需要快递小哥,需要打扫垃圾的城市清洁工……他们都是英雄。”

“群体免疫原本指每个人都打疫苗,或都感染过,这叫形成群体免疫。而如今,我们用我们的‘动态的免疫’打造对病毒的防护网,所有人组成的这个天罗地网,使我们进入全国基本‘清零’状态。”张文宏形象地说,这就是中国式的群体免疫。

他主动提及近期上海出现两例输入病例。“有好多人来问我怎么看,就此认为上海、中国很可怕?我们就写了东西,发了微博,我认为,这是全国的无症状携带者进入‘消化期’。”张文宏分析,疫情发展逐步控制阶段,一定会有一个“衰减期”。后来上海对这两例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也进行了追踪,没看到传播风险,在他看来,这就是无症状感染者消化期的典型现象。

“经过这段时期,我们的防疫成果会更好。”他同时强调,这不代表我们就此进入“无忧”状态,“因为世界抗击疫情是共同体,整个民众、大家组成的防线,需要继续坚守!”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英雄,这次战疫,我们构建了中国式的群体免疫,这个疫情不结束,我们不会让这种‘群体免疫’结束。”张文宏还向母校汇报,近期还会去上海定点收治机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报到”,去的次数没有以前多了,因为病例少了,但坚持会去。

世界疫情没有结束,上海就没有结束。这叫慎终如始,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站在母校的土地上,他还回忆了自己的校园岁月——当年踏入校园,正值上医60年。

“在上医的校园里,我倍感自豪,这次疫情中,我在各地看到上医人奋战的身影,这次疫情里,我们上医人也发挥了应有的作为,但终究我们只是上医里的一朵小浪花,希望我们做的事至少在后代看来,不至于认为我们比他们前辈的前辈做得差。”张文宏不忘调侃90后“后浪”不是做得“还可以”,而是“非常可以”,但也不能太骄傲,“他们承担起了这个社会的未来,是了不起的同事,他们也不需要表扬了,谁需要表扬?小孩子才需要表扬。”

张文宏说,为前辈自豪,也为自己自豪,更为复旦上海医学院的将来感到自豪。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唐闻佳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