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婴数字化便捷服务提升就医体验:数据“跑腿”,新爸妈给孩子办理“人生第一证”不再跑断腿
2021-08-19 17:11:29 作者:李晨琰

微信图片_20210819154214.jpg

刚刚晋级为新手爸妈,还没来得及尽享喜悦,市民徐先生、黄女士便被接踵而来的待办事项搞晕了,为新生儿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出生登记、申领《社会保障卡》……

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一件事”专窗工作人员的告知下,徐先生得知,自己只需填写登记表,后续靠“数据小二”奔波即可。

2020年9月15日,市卫生健康委推进出生“一件事”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工作后,上海首张通过出生“一件事”办理的《出生医学证明》在一妇婴顺利颁发。

截至今年7月31日,一妇婴东、西两院区通过出生“一件事”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已有2100余张。

记者近日走访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感受数字化便捷服务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从跑动14次、近百天办理时间到“零跑腿”

出生医学证明被称为“人生第一证”,对于新生儿及其家庭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妇婴医务科工作人员盛文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新生儿出生后,父母需要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出生登记等10个事项,涉及7个部门,累计办理时间近百天,群众需要在各个部门间跑动14次。随着出生“一件事”改革持续推进,相关业务环节已减少到2个(填写登记表、医保缴费),累计办理不超过20天。

从原来需要跑多个部门到目前“零次跑腿、在线办结”,这背后是“数据小二”跑腿,代替了市民的线下奔波。

微信图片_20210819154217.jpg

上海每年约3万名新生儿在一妇婴出生。2020年起,一妇婴成为上海出生“一件事“全流程试点单位,负责《预防接种证》发放及信息关联、《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和《生育医学证明(生产专用)出具》3个事项。

“符合条件的父母只需在家动动手指,通过‘一网通办’平台、‘随申办’移动端或者微信小程序,进入出生‘一件事’模块就能办理。”盛文佳说,大数据中心会把数据推送到医院,医院收到信息后,打印出证并发出快递。市民安坐家中,就能收到办理好的《出生医学证明》和《生育医学证明》

医患两屏同步信息,问诊有的放矢

让患者少跑腿,高效完成就医“一件事”。从出生“一件事”延伸开,一妇婴在数字化转型赋能便捷就医新场景上不断下功夫。

在一妇婴门诊大楼产科C区,初次来建卡的孕妇张女士(化名)体验了一把数字化便捷就医——扫码、填表,不到5分钟,建卡信息填写完毕。此时,她的产科医生戴群电脑上,同步显示出张女士的全部信息。

“孕妇初次建卡需要采集大量个人信息,以往孕妇先填纸质表,医生再将数十项信息录入电脑,不仅费时费力还压缩了有效就诊时间。”戴群说,如今信息快速录入一目了然,孕妇问诊更加有的放矢,大大缩短了候诊时间。

微信图片_20210819154221.jpg

“通过‘智能预问诊’的场景建设,相当于将信息采集工作前置,并实现了与社区建卡信息的互通。”一妇婴信息科科长庄思良说,孕妇在线预约产科门诊后,任务流会自动推送建卡信息表,孕妇在家或候诊过程中都可完成相关信息填写。

目前,一妇婴产科建卡智能预问诊使用率已接近100%,医患两屏同步信息,患者抵达诊室的同时,医生在电脑端已获得就诊信息,这有助于将更多时间留给医患之间面对面的深度交流。

让患者意见传递更扁平,医院管理更直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妇婴75%的就医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一年内就诊次数超过3次的患者高达75%。孕产妇更不用提,整个孕期需来院复诊10余次。

在日常患者体验改善的推进工作中,一妇婴积极鼓励和吸纳核心患者深度参与医院安全管理和患者体验改善工作。在一妇婴患者体验部牵头下,“直说”通道、“好孕体验官”项目等应运而生。

记者观察到,“直说”码遍布在医院各个区域,只要手机扫码,即可轻松表达咨询、建议、表扬、批评等意见。

一妇婴患者体验部主任董海燕说,近年来,一妇婴患者体验部持续推进iCARE患者体验改善体系。

“小依在线”客服团队、“小依”机器人,实时为海量患者提供预约、咨询服务,还可提供普通话、上海话和英语、日语等多国语言服务。

微信图片_20210819161823.jpg

一妇婴党委书记杨新潮表示,“直说家”和“体验官”们的参与,让患者的意见传递更加扁平化,让医院的管理层更及时、更真实地了解一线运作情况。“这些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患者之声,是一妇婴改善服务的驱动线索和核心线索。小问题被落实解决,聚沙成塔,可以帮助我们把服务做得更好,更好地履行公立医院的使命和责任。”她说。


  作者:李晨琰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