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香草、肉桂、黄油……瞄准年轻人的多口味电子烟,真的安全吗?
2021-10-22 18:09:02 作者:唐闻佳

图片

水果、薄荷、咖啡、香草、肉桂、黄油……这其实都是电子烟的口味。今天(10月22日),由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主办的“电子烟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及其监管策略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公共卫生专家、控烟人士、媒体代表等注意到,电子烟可能成为吸引青少年吸烟的一个途径,吸引因素之一竟是电子烟的多口味。

电子烟并不安全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教授在致辞中直接谈到,降低烟草使用造成的人群健康危害,不仅是公卫人一直以来的工作目标,更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定公共卫生政策与实施严格监管以减少青少年的电子烟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的主旨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代表处孙佳妮针对电子烟的全球流行现状和未来挑战作发言,她直截了当地说:电子烟并不安全,其所产生的气溶胶中含有致瘾性极高的尼古丁和多种有毒化学物质,会对使用者和周边人的健康带来风险。而电子烟的多种口味和市场营销手段对青少年和儿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并可能成为青少年开始吸烟的途径,让吸烟行为重新在公共场所正常化。

dianziyan.PNG

孙佳妮称,已有调查显示,使用电子烟的20岁以下不吸烟的儿童和青少年,未来吸烟的可能性增加了两倍以上。因此,世卫组织建议,在没有禁止电子烟的国家,必须从五个方面尽快对电子烟加以严格监管:阻止非吸烟者或青少年尝试电子烟、尽量减少对电子烟使用者可能的健康风险、保护周边人不被暴露于使用电子烟所产生的二手气溶胶、禁止宣传未经证实的健康说辞,以及保护现有控烟等公共卫生政策不受行业及其他既得利益者的影响。

“可玩性”标签吸引年轻人

北京交通大学黄彪文副教授就“电子烟报道议题分析”谈到,媒体在建构电子烟议题时主要集中在烟草控制、产业融资、健康风险、流行文化以及青少年等五个主流新闻框架……可见,电子烟不只是健康议题,更是集科技、经济、政策为一体的复杂社会议题。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教授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必须基于科学和循证,并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群的健康和福祉、确保健康的社会公平性为目标。面对电子烟这样新事物,同样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论坛期间,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电子烟营销及对青少年健康影响研究报告》。研究团队在对上海、广州、成都三地2405名青少年开展关于电子烟的认知、态度及使用情况调查后发现,4.5%的青少年自报尝试使用过电子烟,最近30天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为1.6%

“多项研究指出,对电子烟好奇是造成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青少年对电子烟的好奇与电子烟企业在线上线下的联动营销密切相关。”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主任郑频频教授说,在纳入分析的104个电子烟官方网站中,76%没有任何健康警示声明;部分含有健康警示信息的网站还存在诸如“电子烟只是减害产品,对健康仍可能有害”这样的模糊信息。

研究团队还发现,电子烟在微博的营销势头也非常猛烈。对于32个电子烟微博账号在2020年10月到2020年12月发布的871条微博分析发现,电子烟微博的图片及视频画面构图突出展示电子烟的“可玩性”“年轻化”,超过62%的帖子采用参与话题的方式吸引用户进行互动。

加强对电子烟的市场监管

在现场实体店的观察方面,调查发现,所有线下门店均可以免费品吸,1/3的店铺提供闪送服务,近1/4的店铺摆放会员二维码,通过注册品牌会员的方式精准营销。与此同时,电子烟店铺的健康警示并不完善,仅29%的店铺有声明“吸烟有害健康”,而且这些声明多位于海报的最下方等不起眼处。所有门店都有电子烟相关的宣传,并普遍将面积最小的桌立的内容用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

dianziyan2.PNG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在此报告中建议,应禁止电子烟门店开设在学校以及青少年常去的场所附近,严格执法以确保青少年无法购买电子烟,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电子烟危害教育。

同时,应对电子烟网站的内容进行监管,禁止缺乏科学依据的信息,敦促电子烟网站设置有效的年龄进入限制和未成年人浏览屏障;特别是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中要加强面向青少年的、互动性强的参与式活动的监管;应并对于未成年人保护、健康警示等信息标识的位置和大小作出明确规定,要禁止通过微商、闪送等形式向未成年人进行线上销售,特别要取消线下门店的室内品吸点。



  作者:唐闻佳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顾军

      图源:本报资料图、受访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