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心里最恶痛绝的现象,竟被一部印度片说透了?
2018-10-19 12:56:47 作者:李硕

p2536346587.jpg

有些火爆的电影,在戳中社会痛点的同时,替观众表达了他们的诉求,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近两年,印度涌现出多部社会题材的电影。

640.jpg

比如《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厕所英雄》、《护垫侠》,

比如正在上映的这部——《嗝嗝老师》

640.jpg

和前面几部电影相比,《嗝嗝老师》揭露的教育不公、贫富差异、社会歧视等社会问题更具普遍性。

“嗝嗝”不是老师的名字,而是“妥瑞氏综合症”的症状。

妥瑞氏综合症,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疾病。患者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抽动,口中会发出类似打嗝的声音。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症状表现得更为明显。

640.jpg

你愿意和一个随时大声“打嗝”的人一起出门吗?

一个随时大声“打嗝”的人会有怎样的人生呢?

患有“妥瑞氏综合症”的奈娜最有发言权。

640.jpg

她从小就受尽了歧视和嘲笑。

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边学她打嗝一边哈哈大笑,老师以为她是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总是把她赶出教室。

也因此,她经常被学校劝退。

640.jpg

最让奈娜难过的,是连爸爸都不愿接受在公共场合“打嗝”的她。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可汗校长。可汗校长不仅没有劝她退学,更公开表示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她。

可汗校长的话给了奈娜自信和勇气,也让奈娜萌生出当老师的梦想。

640.jpg

在印度,女性找工作很难,有生理缺陷的女性找工作更难。

高学历的奈娜找了五年工作,应聘了十多家学校,通通被拒。最后还是她的母校接收了她。

母校之所以同意她来当老师,是因为她要带的9F班全校最差的班

640.jpg

9F班的学生都出身于贫民窟家庭,他们能在这里上学也是因为学校征用了他们生活的土地。

这个擅长恶作剧的班赶走了多个班主任,上一个班主任刚被气走。

奈娜和这14个“差生”之间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好老师”、“好教育”的定义又是什么?

640.jpg

电影真实而细腻地展现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这让他们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脸谱式的存在。

声称不会放弃学生的奈娜也会生气,会失望,会自我怀疑,会想放弃。

一直看不起“差生”的刻板老师也会坚守内心的正义,还“差生”一个公平。

640.jpg

“好学生”也有内心阴暗的时刻,为了把“差生”逼走而诬陷他们。

“差生”自暴自弃的表面下,隐藏着一颗颗敏感脆弱,自尊自卑,害怕被抛弃,渴望被关怀的心。

640.jpg

有血有肉的人物组成走心的片段,让这部电影泪点多多。

从小被歧视的奈娜最懂“差生”的心思,她让学生们把恐惧写在纸上,叠成飞机放飞,把内心的恐惧变成前进的力量。

640.jpg

因为“作弊”事件让老师失望的学生们找到老师,一边比划出手势,一边说:“你是我们的北极星”。

那些忙于生计、无力照看孩子学习的“差生”家长们,其实都爱着孩子,尽力给他们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希望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640.jpg

《嗝嗝老师》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讲述的是一个双向励志的故事。

奈娜在和学生的相处中收获信任和尊重,如愿成为备受爱戴的老师;“差生”在奈娜的教导下卸下心防,克服恐惧,通过学习走向更好的人生。

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不是靠天赋,不是靠外力,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尊重和掌声。

640.jpg

这部电影又不止于励志,它在励志的故事中,揭露出诸多社会问题。

电影里,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学校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下一代是什么样,国家的未来就是什么样。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在许多地方都存在。

640.jpg

明明都一样是学生,为什么要分为“优等班”和“差生班”呢?

我们熟悉的“优等班”和“差生班”更多是以成绩区分。在片中,9A班和9F班的区分则是阶层的区分。

影片中,教育资源的严重倾斜会让“好学生”更好,“差学生”更差,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无疑加大了贫富差距,加重了阶层固化。

640.jpg

社会歧视问题也是电影探讨的重点。

在奈娜的成长过程中,同学们嘲笑她、学她“打嗝”,老师训斥她,校长劝她退学,路人听到“打嗝”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这都是歧视。

学校把资深的老师分配给好学生,甚至一心想找机会让“差生”退学,老师则认为“差生”考第一肯定是作弊,优等生们则不屑和“差生”说话,这也都是歧视。

640.jpg

“妥瑞氏综合症”在电影中更像是一种隐喻。

奈娜的病是身体上的病,学生们的病是阶层的病,比这两种病更可怕的,是社会的“病”,是自我感觉优越的人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因为无知和偏见,人们把原本应该平等的人群区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优等和低贱,好学生和差学生。

640.jpg

在生活中,歧视无处不在。

有对病患的歧视,对“差生”的歧视,对贫穷的歧视,对女性的歧视,对种族的歧视……

歧视,是先入为主的妄断,是不愿深入了解的冷漠,是对未知和少数派的恐惧,是对人云亦云的附和。

640.jpg

不只有嘲笑、恶作剧是歧视,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同样是歧视。

不管有没有恶意,这对当事人而言都是一种心理伤害。

人们经常指责前者,却对后者见惯不怪。

对弱势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被俯视的怜悯,更不是异样的注视和当面的窃窃私语。

他们需要的,是社会能把他们当普通人一样平等地对待。

《嗝嗝老师》在用温暖故事打动我们的同时,刺痛了社会的病症,正面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或态度。

这样的良心片,实在不应该被埋没。

作者:李硕

编辑:李硕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