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讲坛|当代广陵派传人戴晓莲:指与弦合,古琴操缦与传承
2017-08-24 10:14

【导读】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非物质遗产的代表。8月22日晚上,现代广陵派古琴传人戴晓莲来到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上海书展“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古琴的起源与演变、乐器的形态、制作材料、结构特征、减字谱的基本常识,并结合现场演奏阐释如何提高欣赏琴乐的水平。

从文字谱到减字谱

古琴音乐可以流传到现在,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几百年前的音乐,都是因为有古琴谱的传承。

古琴乐谱的传承分成两类,一个是叫文字谱,就是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把音高指法、演奏的方式记录下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读出来: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这种可以用语言读出来的就叫文字谱。其实它是告诉你用哪根手指按在第几根弦上。

今世仅存的文字谱叫《幽兰》。这首曲子的流传是在19世纪末期,从日本流传到现在,它的原稿现在还在日本。

▲当 代广陵派古琴传人戴晓莲

文字谱之后,我们的古人非常伟大,他们觉得文字谱太麻烦。在唐代,有一位叫曹柔的古琴家,他发明了减字谱,就是在文字谱的基础上,简化了汉字。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说林黛玉看的琴谱是天书,其实这个天书并不难。没学古琴的人只要花两个小时,认认真真就可以把这个天书给认出来了。

依赖于古琴谱的传承,我们现代人才能听到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琴曲,如《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等。

打谱:翻译成有节奏的谱子

减字谱在古琴上只是体现指法,没有音乐的旋律,那么音乐的旋律是怎么来的呢?应该用什么样的旋律表达呢?这就需要古琴家进行指法的演奏,翻译成有节奏的谱子。这个过程就是叫打谱。

这个过程我们用语言说是很简单的事,事实上是很复杂的,不太容易做的。我老师说,大曲要三年,小曲要三个月,也相当于创作的过程。

打谱的工作也是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对音乐背景,琴曲历史文化都要了解。对曲目产生在什么年代,比如这个曲子是在唐宋,它的审美情趣是什么,都需要我们打谱者进行考量。他有一定的积累,他才能做这件事情。

至于需要学多久才能做,这好像也不能确定,但是至少是需要有一定的演奏功力,才能把旋律给做出来。

演奏旁注是一种传承,但音乐并不绝对

我的这份琴谱(《戴晓莲教学琴谱》),边上写了一些演奏的提示。确实,(写提示的方式)不是我发明的,它是一个传承的扩大,或者传承的解释。例如,《五知斋琴谱》这份清代的琴谱在每一个旋律或者音的边上都会旁注。比如说这个音他会写一个实;那个音会写一个虚。那我们就知道,他在这个地方需要表现的是什么。大家知道,古人的文字特别节约,只是用一、两个字。有时候他会在边上写个宕字,你就知道在这个时候旋律是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个琴谱也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演奏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就是需要一些提示。我就在我的这个琴谱中,做了演奏的提示。出版一年后,我收到了很多回音。学琴的同学,琴友们认为对他的帮助特别大。

但是我想说,音乐并不是很绝对的。比如说,我在这里需要你在这里需要强、弱,给你一个指示,但是音乐并不是这么绝对的,它是需要根据你的自身情感的表达,需要你在演奏中的自然流露,融入音乐之中。我希望每一位弹琴的人都能够达到人琴俱忘,人琴合一的境界。

写上打谱者的名字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人人都在弹古琴,400个人就会有400个样子,那怎么办?我们要尊重打谱者,打谱者其实就是一个作曲者。

古琴曲的创作者几乎是没有的,有的时候说李白做,有的时候说孔子做。真正的作曲者在哪里?西方音乐中有作曲家,有尊重作曲家的概念在里面,而古琴曲确实没有。

我想在琴谱中把这个概念树立起来,其实并不影响大家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管平湖先生的《广陵散》,我允许后面叫李平湖的人也打《广陵散》。那他在把《广陵散》重新塑造的时候,必须把他的名字李平湖写进去。所以我在这份琴谱中,是明确讲清楚,这份琴谱的打谱者是谁,传谱是谁,这个谱的来源是什么。

▲管平湖先生

爱好古琴的人、打谱古琴的人去创作琴曲,其实是创作传统琴曲。古人给了你框架,给了你减字谱的音高概念,你去把这个框架按照你的思维去弹的时候,一定得写上自己的名字。

古琴难在把握自由度,没有基础训练是达不到的

琴曲基本可以分为四类,有节奏和没有节奏。没有节奏的琴曲,就是用气息和句子来控制它的度。还有的琴曲它是有节奏和没节奏的相互结合,比如说,有节奏的多一点,没节奏的少一点,或者自由度多一点。因此,大家在听琴曲的时候,可以做这方面的分辨。像是《四大景》、《梅花三弄》,《龙翔操》这样的作品,它是非常自由的。

控制自由度是指以气息来把握句子。张先生(广陵派古琴泰斗张子谦先生)曾经在年轻的时候,人家把他称为张龙翔,他的《龙翔操》弹得太好了,龙飞凤舞。对于这个曲子的欣赏和演奏,在我们的考级的过程中,这个曲子是比较难的,主要是把握不了这个度,这个就是在气息和乐句上面。

▲张子谦先生

那么在我的琴谱上面,我在第一条的说明上面就写了。从疏到密,再到疏,每一个句子,都有这个感觉。疏就是宽松的,密就是聚集感。但是每一句当中,疏又是疏多少,密又是密多少。这个方面是你在演奏方面,跟你的气息,跟你的把握度来的。

把握度是需要积累的,我讲讲年轻的时候吧,小时候练琴,都练到手出血,这是功夫,也是基本功。在初学的时候,就要打好基本功,这很重要。

《乌夜啼》的不同演绎

给大家分析一下《乌夜啼》,这个曲子在各个场合大家都会弹,其实并不好弹。1981年我在北京花了两个星期学这曲子。吴文光先生弹琴的风格,从他的录像中也可以看见。1981年我考到上海音乐学院,学校安排我一年多去跟姚丙炎先生学。那个时候,姚先生已经生病了,坐在床上教我。吴先生的《乌夜啼》和姚先生的《乌夜啼》截然不同。学的时候确实很痛苦,但是也给了我非常好的机会学会处理和理解曲子。

两位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打出不同风格的作品,确实是古琴的魅力。它的自由度是在指法和乐谱的约束之下进行的。

我现在这个谱子也是吸取两位老师的精华。姚先生比较文人气一点。而用绘画来比喻的话,吴文光先生绘画的鸟非常多,不管是珍贵的鸟还是乌鸦,都在里面,就是大家抢。丑陋的,强势的,弱智的,都在一块。吴文光先生的演奏风格,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特别崇拜。我经过20多年的积累,可以说现在弹琴的风格比较清淡一些。我取的画面,这个鸟都很漂亮的,不是特别露出狰狞的,都比较谦让的,都是有大鸟和小鸟,有不同家庭的情绪。演奏的时候比较温馨,这是我对《乌夜啼》的理解。

其实古琴晚期的作品,都是五声音阶,在不同的五个音上,古人在古琴音乐中有丰富的变化。其实在《杏坛》打谱也是在考虑,怎么把音乐有不同的变化,我就把它做成了打谱的录音,但打出来还是不满足,特别是《杏坛》,有个故事讲孔子杏坛讲学。这个曲子是很可以和学生两个人对话的。于是,就请了学校的作曲家韩闻赫把它编成了二重奏的形式,有两把古琴对话的效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李伶
频道邮箱:whapp6@whb.cn
还可以输入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