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如何在新时代直抵人心?董卿:《朗读者》每一篇都在办公室读过
沈湫莎 2017-06-11 19:31

今年上半年,以《朗读者》为代表的一类电视节目给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流。一档好的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不仅在播放时留住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每期节目的“余韵”更是化为金句在网络上流传。

在今天举行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之朗读者现象研讨会上,《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回到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各路专家共同探讨朗读者现象,并为电视节目如何在新时代直抵人心出谋划策。

眼泪成为节目的高频词

著名影评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毛尖搜了关于《朗读者》成千上百个新闻标题,几乎篇篇涉泪,比如“今晚看麦家徐静蕾领衔《朗读者》,预支你的眼泪”“这一次的《朗读者》,是谁让你泪流满面”。在她看来,关于《朗读者》报道中,哽咽、热泪盈眶、泣不成声肯定是高频词,而在电视节目中,只要嘉宾、主持人眼眶中泪光闪闪,镜头一定大写特写。

这也难怪,文化类节目不好做。与《朗读者》共同抢夺观众遥控器的,是大量借鉴国外成熟模式的综艺节目,观众习惯了打打闹闹、嘻嘻笑笑,而《朗读者》没有起伏、没有狗血,甚至连竞技的噱头和悬念也没有,如何才能保证收视率?对制作团队来说,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来读一些对他们有影响的文字,恐怕是兼顾节目品质与收视率的最佳途径了。

《朗读者》一经推出就引起巨大反响,也收获了极大的美誉度。不过让毛尖有点诧异的是,一些看起来不苟言笑的嘉宾走上这个舞台,在朗读前的互动环节中,往往就已经饱含热泪。

这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嗅到一些类似于《中国好声音》或《我是歌手》等节目的熟悉“配方”——它们擅长给每一个选手配一个故事。网络热搜对这一表达手段给出的反馈是,比起朗读内容本身,人们更容易记住朗读者的表演。

无怪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并不认为《朗读者》会让更多人去读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第一期节目嘉宾)的作品,“其价值更多在于让人们认识了许老先生吧。”她说。

比眼泪分量更重的是克制

为了做好这一节目,董卿制作团队花一年时间建了一个‘读库’,有几百个篇目。董卿说:“每一篇都是我们在办公室读过、筛过的,甚至有一些,叫我当场落泪。”

眼泪固然很有分量,不过毛尖却在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领略过另外一种力量:电影《江姐》中,江姐看到自己的丈夫已经被敌人杀害,没有嚎啕大哭,而是噙着泪大步向前;《战争与和平》的男主角要上战场前想找老伯爵告别,却收到了“既然要上战场了,还来告什么别”这样的回复;李斯特弹钢琴被母亲听出了感情,上去就是一个耳光。

这样隐而不发、悬而未决的表达,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却不常见。人们习惯了“久跪必有雨”“听到亲人噩耗会昏阙”,却不懂在《东京物语》里还有一种当陪伴了几十年妻子去世的表达方法,是天色依然很好……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国华则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会触动人们共同情感,但单纯以感情作为挑选指标,会遗漏很多伟大作品。比如他无法想象有人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朗诵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现实生活中未必那么讨喜,这个形象存在的更大意义在于让人反思。

让人们重拾内心深处的文化渴望

据《朗读者》总导演田梅透露,第二季正在筹备中。毛尖认为,在当今时代,眼泪的号召力已经式微,作为央视出品的具有风向标性质的电视节目,《朗读者》承担着传递价值、培养情操和美学的重任,更需要探索在当代如何从内容层面吸引人的问题。

朱国华表示, 文字最擅长的是带来批判性的思想和给人以启迪,这恰恰可能是在感官满足已经饱和的当下人们的追求。事实上,《朗读者》的走红,也正是迎合人们对不狗血、不煽情的追求,让人们重拾内心深处的文化渴望。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说,朗读者吸引人的是情,而真正能形成共鸣的是理。对于《朗读者》,我们不应该苛责,但我们希望它做得更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吴钰
频道邮箱:whapp5@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