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一个女人只有被一群男人喜欢,才能证明她魅力四射? | |
宗城 | 2017-10-03 11:06 |
吴蔚文死后,《那年花开月正圆》的质量开始下滑。
戏骨下线的影响是其次,毕竟还有刘佩琦、谢君豪撑着,周莹和陈晓、俞灏明的演技也不赖。但是,演员尽力了,架不住整部剧开始升温的玛丽苏氛围。有人说吴聘死后,这部剧是双主角:周莹和沈星移,其实,只有周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其他人都像行星一样围着她转,为她生,为她死,她是熠熠生辉的恒星。这个套路是否很熟悉?这就是许多大女主戏用烂了的玛丽苏套路。
玛丽苏是近年来被热议的词,它源于国外的小说圈,后来被国内网文写手广泛使用,具有玛丽苏风格的作品喜欢虚构出一个十分“完美”的角色,它与故事中的其他异性纠缠不清,暧昧不断,并且是故事矛盾的触发点。
再有格局的戏都能被玛丽苏情节毁掉。《那年花开月正圆》在吴蔚文去世前都很精细,偏偏要安排沈星移、赵白石、图尔丹等男人一起喜欢周莹,沉浸在陈旧的玛丽苏氛围里。如果说沈星移与周莹还足够浪漫,令人肝肠寸断,那么叠加上赵白石、图尔丹,就未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这些喜欢周莹的男人甚至可以组一个篮球首发阵容:中锋吴聘,球队核心,重伤赛季报销;得分后卫沈星移,对目标有无限的渴望;控球后卫赵白石,大局观好,传球一流;小前锋王世均,能内能外,超长待机;大前锋图尔丹,胆识过人,缺点脑子。就差杜明礼和贝勒爷。
在《那年花开月正圆》的世界观里,大清可以不亡,只要编剧安排周莹接触光绪帝,二人合力推动维新变法,以周莹的脑子和魅力,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张之洞、康有为还是梁启超,他们都会被周莹的魅力折服。于是大清完成属于自己的维新,成为世界强国。
被玛丽苏情节祸害的不只是《那年花开月正圆》。《军师联盟》也是,本来可以做成曹魏/司马视角的历史好剧,台词和演员、音乐和服装,齐活了,架不住玛丽苏情节作祟,剧组安排司马懿和柏夫人、曹丕和他的妃子们那么多与主线无关的戏份,于是第一部的后半段,收视率上来了,格局毁了。以曹操之死为分水岭,一部剧,两种质量。
玛丽苏在电视剧的渗透,可能比你想象中还夸张。像《欢乐颂2》,没有一点点防备,小包总就对安迪爱得死去活来,而令人猝不及防,安迪一个电话就可以震惊金融市场;再到《我的前半生》,贺涵爱上谁不好,愣是爱上唐晶的好闺密罗子君,这个他起初烦透了的女人,而陈俊生在离婚以后,又吃起了回头草,惦念前妻子君的好;更别说《秦时明月丽人心》、《丽姬传》等大女主戏,玛丽苏的套路可以环绕地球十圈。
安排死去活来的恋爱当然可以,多年以前,琼瑶奶奶已经轻车熟路,亦舒的小说,也可以说是玛丽苏设计者的祖师奶奶,但是,为什么就一定要把男人们所有的爱都汇到一个女人身上呢?又为什么,当作者们想设计一位富有魅力的女性,他们想到的法子如此庸常,一定要女人被一群男人喜欢,才证明她魅力四射?
在这些渲染玛丽苏的剧中,女人有魅力的评判标准被大大窄化,受男人欢迎,成为魅力女人的佐证。照此逻辑,最有魅力的女人,该是迷得男人神魂颠倒的女人,是那些花枝招展的交际花,观众只需仔细想想,便会发现这个标准的荒唐之处。
女人不需要用异性的眼光作为自己的标准,女人首先是人,活给自己看,而不是为了男人的眼光而活。
所以,玛丽苏像一个迷魂阵,看起来描写出一个个风华绝代的女人,其实只是男性视角的一个个陈旧标本,供信奉这种魅力法则的人们参观。
这个法则渗入作者们心中,作者甚至不自知。据说孙俪曾经问导演:“能不能剪掉两条线,不要那么多人都喜欢周莹?”结果编剧和导演一致认为:这么有人格魅力的女孩,就是能感染很多人。
其实,玛丽苏情节,说到底是为收视率服务,把剧情往玛丽苏靠拢,不过是向市场屈服。毕竟投资方的压力在那,电视剧,也常常要看市场的脸色。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有艺术本位和市场本位的博弈,是要一心一意做出一部质量上乘的好剧,还是为了讨好市场,牺牲一点抱负?到头来,往往是后者占了上锋。
那么,玛丽苏情节被诟病那么多年,为什么依然屡试不爽?就连打磨多年,几乎象征行业一流水准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也落入窠臼?
是编剧一意孤行,对批评置若罔闻?还是他们创作水准堪忧,除了玛丽苏,想不出别的新意?
但动动脑子都知道,这些经过一流学院、专业培训,研磨剧本多年的编剧,都有一肚子点子和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力。你批评的现象,他们年轻时就发现了。
而且,当下的电视剧剧本创作,表面上作者只是编剧,实际上多半是整个剧组的集体成果。将来出了差错,只让编剧扛可不公平。
但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是市场的诱惑,套路的诱惑。这其中,大女主戏是重灾区。大女主戏本身就遵循着市场逻辑,因为看到《金枝欲孽》、《甄嬛传》这类剧的红火,资本纷纷入场,筑起大女主戏的高台。说白了,他们要的是流量,是可见的回报,所以大女主戏在一开始就套上了流量的枷锁,创作者的创新,都只能在这个桎梏里。投资方当然欢迎你打磨出精良的剧本,但是,他们出于风险考量,仍然会选择所谓的稳妥方法,保住流量的方法,玛丽苏情节,就是其中之一。
同时,玛丽苏确实是一种容易操作且轻松产生戏剧冲突的风格。因为在玛丽苏作品的虚构世界里,完美的主角吸引了一众异性,可那些异性又有各自的伴侣/爱慕者,这样一来,主角就让他们妒忌了,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的人,居然一心向着那个完美的家伙,怎么受得了?就像《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周莹,把赵白石吸引了,赵白石的妻子吴漪怎么办?恼呗,恼死周莹,结果成了陷害她的帮凶。又如《我的前半生》的罗子君,贺涵心里只有她之后,唐晶就很尴尬了。
这个路数,如今大女主戏用得熟络,但无非是从偶像剧里拿来的。偶像剧的青春美少男,多少女生被迷得神魂颠倒,进而争风吃醋,只不过是在大女主戏里,男性置换为女性罢了。
当然,谈到这些大女主戏的缺憾,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大女主戏。今天的大女主戏,更像一个又一个“矛盾体”,作者们诚然想塑造独立自主的美好女性,但拍着拍着,仍有一些传统套路的痼疾拉扯于身,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女性奋力前行,最终还是堕入传统的模式,编剧努力想出新点子,剧集却依然被玛丽苏气味浸染。
只是我们终归要提一句,恋爱不是生活的全部,争风吃醋也非感情的所有寄托,沉浸于玛丽苏当中,流量你是有了,但多年以后,你会发现这部剧格局小了。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
责任编辑:李硕 |
频道邮箱:whapp5@wh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