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对决》告诉世人,作为演员而非动作巨星的成龙是什么样子 | |
吴庚奇 | 2017-10-12 09:46 |
《绝地逃亡》《铁道飞虎》《功夫瑜伽》等一波近作,似乎昭告着成龙真的老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颁发,也在用一种形式提示着,他已经是奠定江湖地位的老人了。这时候,成龙却又用一部《英伦对决》告诉观众:大哥老当益壮,能打,更能演。
《英伦对决》是一部片名和内容相当对不上的电影,乍看请来前代007皮尔斯·布鲁斯南以及两代重启导演马丁·坎贝尔的阵容,似乎是《敢死队》式的夕阳红情怀电影。从预告的前情来看,老父亲与女儿的故事,干练的打斗风格,又仿佛有《飓风营救》的影子。但最终的成片,都跟以上的作品没有相似之处。《英伦对决》是一部加入动作元素的政治惊悚片,气质冷峻硬朗,在英伦政治的着墨上颇为厚重和复杂,并非普通爆米花电影的直来直去。
故事背景都取材的英国与北爱尔兰纠纷,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问题,其中双方各级的官位与人名,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各自斗争的利益要害,足以让一部分抱着看动作片想法走进影院的观众有点绕不过来。成龙的角色和线索,更像是一个破局者,主要以动作戏的方式催化事件发展,用中国上访式的“轴”劲,东方式的古典复仇,来打破西方政客们因为相互利益纠缠而让正义迟迟不得伸张的僵局。
这也是《英伦对决》不同于成龙以往拍摄的国际电影的地方:关玉明这个人物,不像《尖峰时刻》等一系列被好莱坞风格主导的华人面孔,这是一个立足西方语境中的正面中国人形象。鉴于李连杰的身体原因,目前恐怕也只有成龙有能力做到这样的文化输出。
成龙的特色和固有印象在《英伦对决》中得到极大的消解,而与此同时,却又展现了一个新的成龙:没有幽默滑稽的功夫喜剧,也没有喜欢硬讲道理,取而代之的是异常深沉的表演。十余年前,《新警察故事》因战友阵亡而一蹶不振的失意警察,非动作片的《新宿事件》里则为生活和家族疲于奔命的苦难移民,让人领略到成龙被低估的演技。如今《英伦对决》中的关玉明,前越战特种兵,退伍后辗转流离来到英国,在伦敦唐人街开了一家中餐厅,亲人先后去世,相依为命的小女儿却在恐怖袭击中丧生,从而死磕复仇。成龙此次的演出,多少有些在先前两作相似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一个身怀绝技,又朴实无华的独身中年人,演绎得入木三分。
苍老的妆容,花白的头发,疲惫的神情与语气,朴素得有些过时的衣着,让一个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父亲形象跃然于镜头前。爆炸案发生,冲进现场的踉跄步履,抱着女儿尸体的抽泣,极具爆发力。女儿去世之后的人物状态,几乎都是通过静态的面部特写所传达,全无激烈的语言与动作,这对演员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成龙做到了。晚年丧女,人生孤寡的悲痛、愤怒、绝望全部内收;人物内心创伤的沉重,隐没在老态龙钟的身影,蹒跚迟缓的动作之中。
实际上,关玉明并不是一个平凡的老父亲。尽管坐在政府办公室门口苦等的呆滞坐姿如此无助,但在暮年失去最后一个亲人的打击下,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不吵不闹地寻求答案,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搜集信息,找到关键人物。又展开“以爆制爆”的行动,逼问爆炸案凶手名单,击败一干保镖与恐怖分子,这绝非一般人精神意志、知识经验与行动力能做到。
但成龙较为成功地把关玉明这两面差距巨大的形象统一一于一身,生活岁月的刻印痕迹,身经百战的传奇能力,不会让观众感到违和。整个角色充满一股浑然内敛的力量,且极其压抑。纵使复仇成功,凶手在自己的手下伏诛,关玉明仍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解脱,依旧面如死灰,脸上刻满绝望。
直到影片结束,情绪才在片尾歌中有所舒缓释放,这一次的片尾字幕,也没有出现以往成龙惯常的NG花絮,博君一笑,只是让观众在黑暗中疏导全片的沉痛氛围。而响起的片尾歌《普通人》,方才是这部电影中最为熟悉的成龙元素,带着90年代土气的旋律与歌词,与影片稍显不搭,但对于熟悉成龙观众的而言,观赏完当一个老当益壮的新角色,听到这种亲切的歌曲风格,依稀有几分梦回《真心英雄》的感觉,歌词中那句“我和命运打赌,我把自己当赌注”,莫不是成龙搏命大半生的写照。
《英伦对决》的关玉明之于成龙,有些像是《投名状》的庞青云之于李连杰,当日后提起一代动作巨星的演技,可以将这部影片摆出,告诉世人,作为演员的成龙,是什么样子。而成龙在63岁的年纪仍然在突破进阶,也着实令人钦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
责任编辑:吴钰 |
频道邮箱:whapp5@wh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