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工程:上海基层党建史上重要刻度
2019-04-20 06:37:21 作者:钱蓓

微信图片_20190420060230.jpg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是一座没有文物的博物馆,但它对众多上海市民的意义却无可比拟。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70年筚路蓝缕,70年砥砺奋进。上海这座城市成长、壮大,并且正朝着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奋进。

70年,上海城市和上海人民经历过艰难困苦、见证过风风雨雨,却从未因任何困难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上海的建设发展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上海奋斗之路”系列报道。我们的报道从那些在全国全市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品牌开始,这些凝结了基层智慧、回应了民心所盼的党建工作方法,是上海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依凭,也是上海城市保持卓越的法宝。

回顾那些知名的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品牌,也是回望上海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初心。

凝聚力工程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但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百万职工大转岗、百万居民大动迁、百万人口大流动,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发生困难。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从“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起步,孕育出了“凝聚力工程”这一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品牌。28年间,凝聚力工程从访贫问苦的“送温暖工程”起步,根据不同时期社会治理的难点热点,其重心先后切换为心系群众的“实事工程”、凝聚社会的“民心工程”、促进和谐的“基础工程”、社区治理的“探索工程”。

2007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华阳路街道考察工作时,肯定“凝聚力工程”是“社区党建最早、最长的典型”。

上海中心城区坐落着一家没有文物的博物馆。它于2013年10月开馆迎客,至今已经接待超过110万名参观者。相比历史博物馆绵延千百年的时间线,这座博物馆所收藏的故事起点,只需从今往前倒推二三十年。但是,它对众多上海市民的意义却是无可比拟的。

它,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地理坐标中山公园,历史坐标则是上海基层党建史上的一个重要刻度。它,记录了上海著名的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前世今生。

凝聚力工程“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核心理念,发端于特定时期,又在上海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时俱进,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实践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凝聚,从1991年8月7日那场特大暴雨开始

很多老上海都记得1991年8月7日那场雨,那是上海气象史上有名的暴雨灾害。苏州河畔的华阳路街道地势低洼,旧式里弄被灌成汪洋泽国。中午时分,小囡肚子饿了,问爷爷什么时候能吃饭,爷爷看看家里——煤球湿了,没法烧饭,翻出一盒饼干,也被水泡过了。就在这时,两位街道干部带着热水和馒头上门,他们帮着爷爷整理了泡在水中的家具,又找出盆子不停向外舀水。等到“水位”差不多正常了,他们告别小囡和爷爷,向49号的刘奶奶家赶去……

微信截图_20190420060314.png

1995年7月2日,华阳路街道干部在狂风暴雨中为居民排水,架设电线接通电源。

在凝聚力工程发源地长宁区华阳路街道的记录中,正是这场水灾拉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走访的序幕。华阳路街道干部梳理了辖区的特困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两劳”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下岗待岗人员、孤老、孤儿、支内支疆回沪人员和动迁住房条件较差人员的名单,逢门必登、全面走访、无一遗漏,这就是后来人们经常提起的“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许多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深深刺痛了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他们对社区各类人群情况作了归总,并逐步建立助困、助老、助残、助学、助医等十大帮困机制。

1993年末,上海市委组织部在酝酿第二年的工作时,提出创建“凝聚力工程”的设想,希望在全市打造全新且有持久影响力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华阳路街道业已开始的实践探索成为这项工程的重要基础,并最终在全上海开枝散叶。

包括那场大雨在内,所有的故事都收录于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市场不相信眼泪,黏合社会、凝聚人心的事就需要党组织来做

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党的群众工作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

微信图片_20190420060242.jpg

▲华阳路街道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均资料图片

“1986年民政部提出‘社区服务’概念,背景是知青回城就业困难,需要发展街道经济;1991年又提了‘社区建设’概念,背景是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单位不再办社会事业,出现了‘社会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何海兵分析,“社会人”碰到问题谁来解决是当时基层政府面临的新问题,以前的“单位人”可以找单位,现在“社会人”找谁去?  “市场机制注重效率,它不相信眼泪、不同情弱者,这个时候就需要党组织站出来。”

“了解人”是“关心人”“凝聚人”的前提,“串百家门”帮助基层党员干部及时地“接住”了社会出的“考题”。时任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建兴说,从装一个路灯、改一个坡道,到为整个街区7000多户居民的动迁而忙活,当时的街道干部都是一人干两份活,这些努力最终凝聚了人心、黏合了社会,“无论社会怎么变,我们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密切党群关系、围着群众转的理念不能变。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这就是凝聚力工程”。

社区形态发生变化的新时代,凝聚力工程的内核代代传承

时间走到今天,上海的社会形态和基层生态又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任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颖介绍,华阳的社区形态从最初较为单一的居民区,发展为社区、商区、园区、校区、历史风貌街区、艺术文化街区“六区合一”的混合型社区,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对象除了老年人、青少年、特殊群体、困难群体,还有白领、新社会阶层人士以及外籍人士,“社会变迁不断对我们提出新的工作要求”。

社区工作方法在迭代,但凝聚力工程的内核代代传承。陈颖说,任何时候,“了解人”都是社区工作的法宝,“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诉求是多元化的,我们社区工作者和街道干部要运用工作智慧,借助法治、自治、共治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引导”。

近30年间,凝聚力工程的影响遍及华阳、长宁乃至整个上海的基层社区。

今年是绝大部分沪上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第一年。但在4月初,华阳路街道陶安小区已经实施垃圾分类一整年,这项“新时尚”最是考验基层社区的“党建引领”水平,华阳的这个居民区骄傲地表示,垃圾分类“大家做得都挺好,但我们更有成效”。

类似的故事有很多,这些对当今社区“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生动演绎,其中深藏着凝聚力工程积蓄的磅礴力量。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钱蓓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