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部建在连上”到“支部建在楼上” | |
2019-04-23 06:24:18 作者:顾一琼 |
党员在位于恒隆广场的静安党建服务站白领驿家内学习交流。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1927年,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斗争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字字如“凿崖题石摩苍穹”。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党建工作经验及其内涵,被沿用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地制宜、创新突破,焕发出勃勃生机。只不过,由革命战争年代的“连”延伸拓展至“企业”“社区”“楼宇”“网格”……
1949年5月,上海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彼时,上海的工业产值和贸易额占全国的一半,城市中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其中包括党的自身建设。
改革开放后,外资大量涌入、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向党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2002年,上海楼宇密度最高地区之一的静安区,在中华企业大厦(现高和大厦)成立了第一家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
2005年,上海市委下发相关意见,提出实现党建“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2007年4月17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静安区实地调研,提出使党的工作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召开之后,市委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对城市基层党建提出新要求。
上海解放70年来,基层党建让所有市民群众都能时刻感受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切体会到“党组织就在我们身边”,并从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越洋广场,静安寺商圈内的“烫金”楼宇,集聚着世界500强欧莱雅(中国)、摩根大通银行、卫材药业、勃林格制药、罗思咨询等知名外资企业45家,青年白领近5000人,月收入以亿元为单位计量。最近,西装革履的年轻白领撸起袖子铆牢了一桩事情——垃圾分类。他们拉来街道市容所指导改造了大楼内垃圾房的立面和地面,重设了楼层干湿垃圾桶,组建了志愿者队伍监管引导各租户垃圾分类处置,还走进隔壁的景华居民区,以里弄空间改造、绿色置换等活动与居民交流垃圾分类心得……
当年率先开创楼宇党建的静安寺街道,基层党建几经迭代迈入“微网格”版本——将商务楼企业、物业、相关职能部门、居民楼、社会组织等力量在微网格内统筹,依靠党建引领实现高质量自治共治。垃圾分类,正是“微网格”的一个发力点。
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特色,正在于能不断适应时代新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新规律、人民新需求,把党的引领和建设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年在商务楼宇里种下的那颗红色种子如今已遍地开花,更因其源源不断的充沛能量而赋能一个个“黄金商圈”——仅以静安区为例,截至2018年底,辖区内共有“亿元楼”69幢,其中“月亿楼”9幢。楼宇经济密度领跑全市,也为楼宇党建打开了新天地。
这颗红色种子,也将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子、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1959年9月29日,《文汇报》刊发《上海工业的凯歌》一文,文章这样总结:上海工业展览会以无可辩驳的铁证表明,这是我们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伟大胜利。
当“条块”间出现“空白点”,党员带小纸条“扫楼”
楼宇党建首创于上海,既是时代所需,也暗含着一种必然。当年参与建设首个楼宇党员服务站点的老同志梳理出一条清晰逻辑——
上世纪60年代,上海成立了工业、市政交通等政治部,可以视作大口党委的前身,这些“条”长期积累了行业优势,人财物资源集聚;而“块”则指的是区(县)党委。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条块结合”的工作体制成为确保上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
1996年3月,上海市委正式提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把街道作为城区管理的一个层级;1997年进一步明确了街道党政机构设置。所有这些,都为“支部建在楼上”提供了可能。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进入新世纪,作为城市中央商圈之一的静安寺区域,外资企业、非公企业大量集聚,到2002年辖区内就有28幢商务楼,驻有472家民营和外资企业。既不在传统的“条”里,又不是“块”上的工作对象,民企和外企的党建工作怎么做?党组织如何联系服务这些企业的党员和群众?
王长燕,时任静安寺街道综合经济党总支副书记。当时,他带着好多印有自己电话号码的小纸条“扫楼”:“我是王长燕,专门负责党群工作,若有事请来找我。”果然,不少人来电,要求转接组织关系、申请入党等。为了更有效服务党员,展开党建活动,在街道、楼宇物业支持下,中华企业大厦里辟出一个小空间,党建红旗插上了这幢“写字楼”。
王长燕这样看待“楼宇党建”的创新价值:首先,是对城市基层党组织设置上的突破,能以楼宇为单位,将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接续党员教育培养,并在具备条件的企业设立党支部,为基层党建的全覆盖提供了新思路;其次,创设了新的服务党员模式,还为今后“楼宇党群工作者”的诞生打下了基础——2004年,静安区公开招聘全市首批楼宇党群工作者。
扛着红色旗帜,“红色堡垒”成为非公企业发展助推器
中华企业大厦俨然是一个 “传奇”——不仅因为当年首创了楼宇党建,更因为:此后大楼遭遇业主变更,而原先物业管理方却因为坚持“扛着红色旗帜”而成了楼内的主心骨,被租户们集体挽留了下来——2012年,中华企业大厦被整体收购并更名为静安高和大厦,但根植在物业工作和楼宇服务里的红色基因、红色共识和红色力量,继续在此传承延续。
多年来,中企物业始终配合楼宇党群工作者排摸白领党员情况及需求,辟出空间为白领党员过组织生活、参与党群活动、享受便利服务提供支持。这里的楼宇党建和楼宇经济实现了“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成为商务楼宇招商安商稳商的“金字招牌”。
行至今日,由红色生产力带来的巨大感召力深深扎根在静安区各栋商务楼宇中。以越洋广场为例,楼内一众外企中,已成立新经济组织党总支1个、党支部9个,有党员303名。越来越多外企认识到:在企业内设立党支部、开展党建活动,不仅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还能大幅提升员工的文化认同和共识、激发活力与效率。
楼宇内一个个“红色堡垒”已然成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红色助推器”。欧莱雅(中国)将“企业公益日”与“党员公益日”有机结合;卫材药业也多次将公益行动延伸进社区,党员们喊出口号、亮明身份、展现作为;更有多家外企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红色生产力”也带来了巨大感召力——越洋广场内的钟书阁芮欧店主动辟出经营空间,开放为“白领驿家”党群服务站,成了最聚人气的基层党建新地标。
在更大视野和格局下助力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
如今,在静安区各街道,楼宇党建开始主动输出红色能量,融入新鲜而富有生机的“党建微网格”,在更大视野和格局下助力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
今年初,个税申报新规上线,南京西路街道邀请恒隆广场商务楼内的毕马威华振专家指导大家实操 “税务App”;社区也开放资源,为楼宇内白领党员提供“情景党课”、开设寒暑假“爱心托班”等。商圈“微网格”内的“联席会议”更以“一周一会”的频次推进……
基层党建带来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淬炼出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
兴业太古汇,南京西路商圈内的潮流策源地。这个本不被市场各方看好的“后来者”,仅用一年多就实现了商场日均客流3万人次,单月销售总额税后约2亿元;聚集于此的上海“首店”、全国“首店”、品牌旗舰店总数超过100家。
这家聚人气的商场其实特别能“聚人心”,奥妙就在于跨前一步的基层党建:商场正式开业前,在南京西路街道党工委指导下,楼宇党群工作者就先期进驻,并在商场开业前半个月设立了兴业太古汇联合党支部以及仲量联行测量师事务所(上海)有限公司党支部等独立党支部,推动楼宇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如今,楼宇内拥有181名党员,覆盖30多家企业。
记者获悉,“红色动力”将在今年得到进一步激发:静安区将重点打造集精品课程、展览展示、参观考察于一体的新时代上海楼宇党建创新实践基地,着力推进上海楼宇党建标杆持续创新。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