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年汉学家群体正在崛起
2019-09-13 06:53:16 作者:杨逸淇

微信截图_20190913060244.png

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来自约30个国家的60多名青年汉学家论道特别设置专场——“青年汉学家上海论坛”。这批“明日之星”大多数为80后,他们更新了中国学研究的学术理念,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课题大大拓展了中国学研究的领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有评论家认为,这批青年汉学家代表了中国学研究的未来。

青年汉学家代表中国学研究的未来

所谓汉学,是一门西方的关于中国的知识系统。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寒微认为,在今天,汉学的外延从文史哲领域延伸到了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扩充为“中国学”。虽然,今年获得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的卜励德83岁、滨下武志76岁、施舟人85岁、杜维明79岁,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当今西方汉学界的领军人物都是些40后、30后的学者,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富有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汉学家群体正在崛起。论坛上,他们聚焦海外中国学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议论风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从反思西方知识体系到构建新的话语体系,从汉学家培养到《三体》日文版发行,从各国的汉学研究到中国学的世界化……诸多研究充满着求索。

多多良圭介教授的“日本的清史研究”,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巴勃罗·何塞的“中国的非物质生产”研究,对我们思考如何提高中国学术研究的信用度和有效性颇有启发;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杭行认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中国海洋史这个曾经的边缘话题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受到西方关注;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爱德指出,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新型经济体,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陈细晶探讨了中西方媒体70年来不同的发展历程,确信中国媒体在21世纪仍将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波黑东萨拉热窝大学卜雅娜的“波黑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库拉拉的“哈萨克斯坦的中国学研究”则从侧面反映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光明前景。

青年汉学家们关注新中国取得的伟大发展,关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从自身的知识结构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从他们的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学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也感受到了青年汉学家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和体会,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和认同。

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他们担当重任

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青年汉学家担当重任。因此,青年汉学家培养堪称一项中国文化精神的“立德树人”工程。这就不能不提到自2014年起实施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这是文化和旅游部针对海外青年汉学家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重点项目,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开展中国研究的全球性平台。该计划实施以来,共举办了18个研修班,培养了来自103个国家的551名青年汉学家。

在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眼中,有幸参加研修计划的青年汉学家就是这样一个外国学者群体:他们“读万卷书”,还有机会与葛剑雄、王蒙、许渊冲、单霁翔等中国知名专家学者坐而论道、交流思想;他们“行万里路”,实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

此次参加论坛的青年汉学家中不乏此计划的受益者。爱德就是其中之一。据爱德的中国导师——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透露,爱德去年在青汉班学习了三个星期,回到印度后就写了130页的研修报告,在中国的所思所闻所见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受西方媒体的长期影响,印度国内一些人对华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改变。另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青汉班学员这次也告诉他说,“一带一路”激发了青年研究中国的兴趣与热情,到中国去学习成为时尚,以至于从去年开始申请到中国留学的人数剧增。

“在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心都在移向东方,所以我渐渐感到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将是改变世界重要的舞台。”这是俄罗斯青年汉学家艾立的心声。研究中国、爱上中国,青年汉学家们如同中国文化的“大使”,给他们的祖国带回文化的种子、理解的种子、友谊的种子。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杨逸淇

图:叶辰亮 摄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