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盐城笔会 | 盐城,一座有灵魂的城市 | |
2021-07-06 06:02:58 作者:韩可胜 |
一座从未到过的城市,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盐城,于我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在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在世界自然遗产条子泥湿地公园,尽管只是惊鸿一瞥,我还是爱上了盐城,因为我发现了盐城的灵魂。
在去盐城之前,一位朋友对我说:“中国的城,进入了复印机时代,千城一面。”就现代化的高楼而言,就规划整齐的住宅区而言,就宽阔而洁净的街道而言,中国的城市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什么是盐城的灵魂呢?
三天密集的走访,新四军纪念馆、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纪念地、抗大五分校旧址、华中鲁艺烈士陵园、乔冠华故居、施耐庵故居、黄逸峰故居……特别是在中国海盐博物馆,我找到了答案。盐城以盐而得名。有钱没钱,都得吃盐。盐于人是身体必需,于古代的中国是经济命脉。盐,有岩盐、井盐、湖盐,但是熬波得到的海盐是盐最主要的来源。中国海岸线很长,关外寒冷,岭南多雨,产盐地集中在黄海和东海沿线。这段海岸线上,诞生了许多与盐有关的地名,市——江苏盐城,县——浙江海盐,镇——上海新场,新场就是新的盐场。其中,级别最高的当属盐城。盐是百味之祖,可是制盐却是最苦的活,没有之一。被朱自清推崇备至的元代著作《熬波图》说,“盐是土人口下血”。清代诗人吴嘉纪写道:“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这还只是一种艰辛,而桀骜不驯的大海,常常于风平浪静中突然大发神威,摧毁盐场,夺走无数盐民的生命。
盐民,于是与生俱来的就有了一种韧劲,一种吃苦精神,为了理想而矢志不渝、不怕牺牲。在盐城三日,我听到了无数这样的坚忍。这种坚忍体现为施耐庵的“笑掷乌纱存傲骨,浓研紫墨写狂澜”,那是清代的文士;体现为陈中柱宁可做断头将军,不做走狗高官,那是坚持抗战的民族英雄;体现为丹顶鹤女孩徐秀娟“走过这片芦苇坡”、把生命定格在二十三岁,那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
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事迹人所皆知,盐城“九女投河”之壮烈一样可歌可泣。1941年夏季反扫荡中,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八位新四军女战士和一位女记者,在日寇的包围中,集体投河,壮烈牺牲。让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她们是:戏剧系党总支委员李锐、班长叶玲、副班长王海纹和学员宋莹、方青萍、李馨、季慧、姚瑞娟。来自桂林《救亡日报》的女记者高静,从隐藏的芦苇丛中挺身而出,怒斥日寇,随后愤然跳入河中。
盐城人是盐城的灵魂。
在盐城的第二个下午,我们到达位于东台的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6.8万亩森林,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4500个,PM2.5常年低于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岸未被污染的海滨胜地……与所有来过的人一样,我们为公园所震撼、所吸引。当晚,我们住在了森林的木屋里。悬空的木屋以栈道相连,高大的水杉,飞翔的小鸟,远远近近倏忽响起的蛙鸣,让我们觉得住一晚很不过瘾,集体相约再来。数十年来,海外境内,住过的酒店不可胜数,豪华者有之,文艺者有之,怪异者有之,但在这里,我度过了最舒适的一夜,长年躁动不停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歇息。
但正如上海铁路局原局长、高铁专家刘涟清先生所写:“此景并非天造就,知青泪汗苦辛成。”1965年,十八勇士也就是十八位拓荒者走进草木不生的东台沿海,在含碱量2‰的瘠薄之地上种树造林。他们吃过的苦,是难以想象的。同行者说,森林欠他们一尊雕塑。我想,其实也不缺,因为每一个来的人心中,都会默默地勾勒出他们的画像。一代又一代林工,把青春、梦想与希望深植荒滩,繁育出华东平原最大的人工生态林,给黄海之滨系上了一条美丽的“绿飘带”。年轻美丽的导游说,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享受到生活的“小美好”。
路,总是少数人开创的,大多数人只是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前行。“小美好”说到十八勇士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出另外两个十八勇士。1935年5月,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为危难中的红军开辟了生命通道;1990年5月,十八勇士到浦东,揭开了国家第一个新区的序幕,我在浦东任职的时候,多次与他们打交道。勇士之壮,不壮在身躯,壮在精神。《新华日报》记者卞小燕在《接力五十载,织就黄海之滨绿飘带》一文中如是开头:“这是一座精神的峰峦!荒滩上,与树一起种下的,是信念。唯有植树志常在,敢教荒滩变绿洲……”
盐城人坚忍,盐城人执着,盐城人不怕牺牲。因为有这样的盐城人,所以盐城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必定会拥有最美好的未来。
我以我爱付盐城。
作者:韩可胜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