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盐城笔会 | 愿信仰成为时尚
2021-07-06 06:02:29 作者:张予佳

image.png

站在颇具现代气息的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展览大厅门前,仰望正门上方高悬的新四军臂章标识图案——N4A,我的脑海里居然跳出“时尚”二字。常识告诉我,这是纪念一场血火洗礼的厚重之地,因而此刻为内心瞬间轻浮的念头顿生一丝自责。

狭隘的视野令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处于长期错觉中,误以为过去、现在、未来会永远无颠沛流离之苦,能于祥和安逸的每日流水生活中营营役役,即便偶尔会想起有史以来人类大部分的发展阶段多处于天灾人祸、身不由己的苦难光景中。只是这样偶尔的闪念难以,不!是不可能彻底改变我的短视与苟且——人总是顾念所见的,而有意无意忽视所不见的,可是所见的当下总是暂时的,所不见的真相却是永远的。

随着步入展览大厅的脚步声,渐渐清晰的历史之鼓的声响令我惊醒——大厅正面的巨幅屏风上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这是毛泽东的手迹。右首墙上有邓小平题词:“中华儿女们记着:你们的幸福生活是用血换来的!”是的,这就是幸福与安稳的真实代价,历来如此,万代不变。

在记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展室中,我感受到腥风中疾行的迫切威逼,曾经面临民族危亡之际,定有人挺身而出,奋起反抗,以生命祭献和平的光降。他们的勇气源自——“信仰”——我的脑海里跳出了这久违的词。记得在描写被囚禁的共产党人的史料中看到,拷打、火烙、辣椒水和老虎凳只是常用的刑罚,真正的酷刑仅仅提及就会令人不寒而栗,何况实施于血肉之躯!而先烈们义无反顾地成为理想的殉难者。

我在介绍“皖南事变”展室内的一组黑白老照片前驻足,照片中的先烈面容模糊却凸显肃穆的神情,仿佛定格的千言万语。我试图努力想知道这张照片希望向我诉说着怎样的昔日情怀,然而由于受历史时空的阻隔,导致个人认知限制,我只能够看到事物的表相。假设,丝毫不了解埃及金字塔的渊源,完全可以直观地将它形容为“呈规则造型堆砌的巨大石块”。联想起2002年我在贝尔格莱德老城的圣萨瓦教堂前,曾听到陌生的中国游客好奇发问:这个景点怎么还是在建工程啊?其实他不知道,该处自1895年筹建,1935年动工,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风雨坎坷,断断续续,前后一百多年,尚未竣工,其间必定上演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坎坷故事,而圣萨瓦则被尊称为塞尔维亚族的宗教和文学之父。可惜,还有很多我们都不知道,因此很难被其击中心灵,继而化作顿悟的反省以及永久的追忆。此刻也是如此,这张老照片是会“说话”的实体存在,只是它使用的是特殊的、静默的历史语言。其实我并没有真正听懂它的语言,更无法与它交流,唯有凭借想象迸发幽邃绵长的喟叹吧。这位于我而言姓名陌生的先烈的人生轨迹,如他的面容一般模糊,而他为信仰义无反顾,慷慨就义的最终抉择,令我再次沉浸于对信仰的思考中。信仰是什么?是对所热切盼望之事的磐石与基底,是对尚未到来的幸福景况的确据。

步入一个接一个展室,在从讲述介绍新四军在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英勇事迹,到解放战争中建功立业的进程里,我仿佛看到从未熄灭的燎原之火延绵至今的图景。虽然在岁月流逝中,七十多年前的英雄群像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精神已化为指引我们逃离黑暗闸门的路标,通往美好未来。直面永久燃烧的火炬之光,毋需顶礼膜拜,唯有恰如其分的尊重以及心怀感念的致谢,这或许是我目前能做到的。我看到河岸上,相亲相爱的人们重建家园、生儿育女,他们吟诵诗歌,描绘美景,礼赞生命……执著地记录下这些便是我作为读写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吧。

留连于新四军纪念馆的建军广场上,凝视着新四军青年战士的骑马铜像,仿佛身处硝烟四起,马革裹尸的历史现场。我分明知道,随着这次参观行程接近尾声,终将回到当下的现实里,但精神洗礼的记忆片段令我在仰望中萌生感动,在感动中领悟虔诚,在虔诚中操练刚强,在刚强中传承信仰……

回程途中,默然望向车窗外,现实的景象如循环滚动的电影胶片。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的盐城,是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之地,是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核心,也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所在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革命史料和珍贵文物,而这一切存在都是为了明证信仰的坚贞。

车辆穿过人声鼎沸的十字街头,周遭是为各自幸福正奔忙着的人们,步履匆匆,风尘仆仆。终于,一句感叹句从心海深处浮现,我聆听着它的诉说,如同脉搏持续的频率,短促却又复杂——愿信仰成为我们时代崇尚的标杆!



  作者:张予佳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