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稀缺语种法律人才。黄绮委员:这类法律人才需“度身定制”培养方案
2019-03-07 11:34:19 作者:樊丽萍

925c7945e16343e4a48d1cb2fe448d49.jpeg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活动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经济纠纷也会增多。而化解这些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法律。有了优质的法律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才能更好实施,国外优质资源才能得以“请进来”,中国企业才能得以“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挂职)、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呼吁优化顶层设计,重视“一带一路”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和使用。

timg (23).jpg

黄绮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诸多国家法律制度的解读、适用和编纂,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成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理解和适用彼此的法律规则,能否共建彼此认同的法律框架。而这一切顺利实现的关键,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卓越的法律人才。

她注意到,虽然在国家层面,近年都已经下发了多个红头文件,对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作出了部署,且这些政策性文件及相关主管部门召开的联席会议均凸显了涉外法律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紧迫性,但至今为止的现实情况是,在各类涉外事务中,中国的高端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以外的小语种人才寥寥无几。全国范围内,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稀缺;精通外语、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极其匮乏。

显然,这种高端复合型人才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缺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推进。

timg (24).jpg

黄绮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对全国范围内培养“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多语种法律人才单位开展调研,择优择特,设立相关基地建设项目,加以重点支持。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对涉外法律人才所涉及语种的具体需求尚不明确,因此呼吁建立国家层面的涉外法律服务的语种数据库,鼓励类似上外、北外等特色涉外法律院校根据调查情形,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稀缺语种法律人才的培养。

她建议,国家应针对多语种特别是小语种法律人才培养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要求等等,确立特色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不断提升涉外法律人才的规格和水平。



作者:樊丽萍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