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生产基地,又是学习工厂!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探索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 |
2020-06-28 21:17:49 作者:文汇报驻临港记者祝越 |
揭下喜庆的红色幕布,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今天正式入驻位于飞渡路上的共享服务中心,有了办公场地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的理念——新片区产业大学将采用社会校区、实体运营、产教融合、创新引领的模式,对应新片区的产业需求,贯通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为新片区发展服务、为产业振兴服务、为高校培养模式创新服务。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挂牌。按照规划,到2035年,新片区要实现1万亿GDP的经济规模。对照新片区的对人才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的需求,临港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和亟待提升的空间。
对于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实训项目与课程体系仍存在着缺口; 临港新片区高校联盟参与技能教育的愿望强烈,但目前对于校企合作实现“1+X”的产教融合的培训项目的政策支持还不够; 临港高基地的八大实训设施项目服务产业、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尚有不足。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临港集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在临港管委会的支持下,在临港新片区高校联盟的共同倡议下,与临港高校代表上海建桥学院筹备发起“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产业大学将依托临港集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临港创新管理学院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大学平台,整合上海建桥学院、上海电机学院等高校的学历教育与社会服务能力,德国Zwick/Roll集团、智能制造功能性平台有限公司、米蜂激光等行业龙头企业培养体系。
随着理事单位集体签约,临港产业大学也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集成电路与信息工程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民用航空产业学院、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先进光学产业学院、公共管理与文创产业学院以及青少年发展学院八大学院的设置。比如先进光学制造学院提供先进光学薄膜制造教育,为智能制造、5G光通信、无人驾驶和特种安防提供专业人才;智能制造学院提供机器人应用、智能制造生产和工程管理教育。
在上海建桥学院千余平米的工程训练中心,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柔性智能制造实验室、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平台即将完成装修工作,这里也是未来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所在地。
针对生产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以及政府园区金融类人才,学院初步拟定了不同深度的课程。通过知识普及、行业互动、技术培训,让学院成为智能制造行业达人、系统工程师、应用工程师。
这一训练中心将升级为企业的“生产基地”、高校的“学习工厂“,一批企业工程师及技师将会参与相关专业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白天,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学生将在此学习行业前沿技术;晚上,一批批高端装备个性化精密零部件会从这个“无人工厂”产出。目前,上海建桥学院拟拿出1000个成人教育的招生计划融入产业大学,让更多在职职工学历提升成为可能。
“产业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才,要解决学生能不能就业、毕业能不能上岗、上岗能不能成为能手的三个问题。”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特聘专家杨俊和建议,产业大学的二级学院最核心的方向是要“企业举旗”,由龙头企业提出岗位的知识技能结构需求,让人才经过“定制”课程包加证书的方式培养,让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走进新片区。
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校长王春华强调产业大学要摒弃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特色之路有三条,可以概括为三通之路。第一条是产教融通之路,第二条是技术与技能贯通之路,第三条是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互通之路。
未来,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将以“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产业”三个方向,2023年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有望打造5个重点产业方向学科专业;与50家临港龙头企业开展多维度校企合作项目;组建500名优秀产业师资队伍;培养5000名新片区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
作者:文汇报驻临港记者祝越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