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加持下,上海治污更加精准高效
2021-10-10 06:10:36 作者:张天弛

big.jpg

▲上海不仅有“绣花功夫”般的精准治污手段,还在多种高科技加持下科学治污、高效治污。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十一”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上海一张新的“成绩单”出炉。据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到9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26.3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31.3微克/立方米)下降16%,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达到91.6%,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同时,1月到8月,全市地表水断面优良率为77.3%,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且无劣V类断面。

湛蓝的水晶天“画布”上,点缀着棉花云;河中碧波粼粼、两岸绿植茵茵,上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势头越来越足。而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上海不仅有“绣花功夫”般的精准治污手段,还在多种高科技加持下科学治污、高效治污。

全天候智慧监测,环境执法“眼线”深入企业内部

不久前的一个夜晚,一辆看似平淡无奇的面包车出现在宝山区某工业小区内,行驶一圈后,相关人员就发现了超标排放之处。“我们接到群众反映,说这里出现异味,且集中在夜间,因此动用了VOCs(挥发性气体)走航监测车来摸排情况。”宝山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挥发性有机物让城市的蓝天蒙上阴霾,且范围广、查证困难。而这辆特殊面包车的出现,让问题的解决有了转机。相关负责人介绍,走航车车顶装有一台采样器,行驶过程中可以实时采集区域内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并在车内的显示屏上显现出来,绿色代表浓度低,突出峰值处则会用紫色标识出来。

事实上,高科技加持下,环境执法的“眼线”早已打入企业内部,能够全天候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例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就向区内餐饮企业推出了“1+4+X”智慧生态治理系统上的餐饮油烟智慧应用场景,这一系统通过自动化感知设备,可以第一时间把餐厅的相关实时数据推送至辖区生态环境部门。

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餐饮企业的油烟净化设备出现不正常运行等情况,就会触发系统预警,若预警出现在用餐高峰期,则将推送至商业中心的物业,由物业督促企业先行自查自改;如果餐饮企业的在线监测数据多次出现异常,执法人员就会前往现场进行线下处理,“这一智慧系统既能督促企业合法排放,也为执法人员带来了便利”。

3个区联手治水,进博展馆“护城河”大力提升自净能力

在青浦、闵行和松江3个区的交界处,有条小涞港,因为紧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它也被称为进博展馆的“护城河”。

如今的小涞港碧波粼粼,但它也曾有过一段散发着臭味、被沿河居民嫌弃的“黑”历史,当时,原本14米宽的河道最狭窄处被挤占到不足6米,污水直排、垃圾遍地。

为了让小涞港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江南水韵,3个区的水务部门联手,以“一河一策、水岸同治”为方案,共同净化小涞港的水体。不过,这可不是件易事,小涞港位于黄浦江上游,距离江海较远,水动力也弱,要实现透明度达到1.5米以上的目标,一度难坏了3个区的水务工作人员。

据青浦区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治水方案的实效性,他们在局部水域先行试验关键技术,取得初步成功后再投入使用。通过半年的努力,小涞港核心区主要水质指标从劣Ⅴ类稳定提升到Ⅳ类,提升了两个等级,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指标消减约80%,溶解氧增加约4倍,而最直观的指标——水体透明度提升了4倍,稳定维持在1.5米以上,局部区域达到2米以上。

为了让小涞港保持这份洁净不反复,水务部门也想了不少对策。不仅有河长制作为保障,还大力提升了小涞港的自净能力,包括将引排水动力从5.2立方米/秒增加到10.8立方米/秒。如今,小涞港新建6座新型装配式景观溢流堰,有效抬高和调节河道水位,形成三级水位差,重构进博会核心区、重点区、保障区河网水动力格局,不仅保证80%水量在重点区内循环流动,还打造几处20到40厘米落差的跌水小瀑布景观。

不仅如此,小涞港还重构了内部的生态循环,以驯化后的食藻虫搭配改良后的矮型苦草及其他沉水植物,辅以鱼虾螺贝等水生动物,打通“虫控藻、鱼食虫”食物链,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实现水生态系统的多维复育,大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作者:张天弛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