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背后,这群“老挝詹天佑”的上海故事
2021-12-03 19:25:45 作者:占悦 顾一琼

13.jpg

老挝留学生在实习期间进行测量工程。

12月,万象花正开。

昨天,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运行。这条全长1035公里的跨国铁路,却绵长过澜沧江,绵长过崇山峻岭,见证了中老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心手相依。

山不再高,路不再长。这条以高质量筑就的开放、科技、绿色、友谊之路,不仅承载起中老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美好愿景,也见证着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不断提升共建“一带一路”水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吃米忆田恩,吃鱼念水情。铁路通车的背后,还有一段关乎人才培养交流的动人故事。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一群来自老挝的留学生曾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学习。学成归国,他们直接参与了中老铁路的建设,并树立起做“两个工程师”的目标——维护中老铁路的工程师,更成为维护中老友谊之桥的工程师。

今天,对于中国、上海这个第二故乡,他们始终念念不忘,情难割舍,称自己为“老挝詹天佑”。

一条铁路打开发展新通道,年轻人誓当“老挝詹天佑”

坐在琅勃拉邦车站工作间,盯着手机里中老铁路通车现场视频,23岁的苏宋激动得说不出话——他正是这项工程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三年前,他与首批老挝留学生一起来到上海,学知识、长见识,成为专业人才后回老挝参与相关工程建设。

IMG_3995.jpg

“在中国学习的宝贵机会,让我们赶上了中国新时代,也让我们有了成为‘老挝詹天佑’的梦想。希望中国的师友们看看我们的学习成果,走走这条通向中老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

苏宋正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21届老挝留学生毕业生之一。就在铁路通车之前,按捺不住激动和感怀,他和同赴上海学习的老挝学生们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下了这封充满感情的联名信。

佟朗、苏宋、帝佳、宋小麦、凯发、妮娜、李磨、陈思、冯图……书信上的字里行间,每一个认认真真的中文签名,都是这些青年人内心情感的真挚流淌。

据介绍,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主要依靠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此前,老挝国内仅有首都万象至泰国边境的3.5公里铁路。

一条铁路,对于老挝来说相当于打开了发展的新通道、新动脉。

微信图片_20210504095713.jpg

彼时,老挝国内学校并没有开设铁道工程的相关课程,技术人才短缺,是摆在面前的现实困境。

关键时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发挥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签署“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协议,并开展招生面试工作。包括苏宋在内的首批老挝留学生,来到上海学习。

耗时半月商议内容,字斟句酌写就感谢信

佟朗清晰地记得,2018年9月刚到上海的那天,他乘着大巴车飞驰在上海宽阔的马路、美丽的夜景中。到了学校,老师们帮他们拾掇,买水、铺床单,其他专业的同学们也热情围过来打招呼。佟朗好奇地问:“一路乘坐的车子好像是在半空中行驶!”老师同学们告诉他,那是上海的高架桥。第一次,这位年轻人感到:这里是个能创造奇迹、实现梦想的地方。

随后的班会上,佟朗被选为班长。新学期开学后不久,他们坐着“复兴号”高铁去了北京,参观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和詹天佑纪念馆,也登上了曾在课本里读到的万里长城。

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了解铁路的意义,站在长城上,这些小伙子们眼里有了光:“要当‘老挝詹天佑’,学到知识为老挝铁路建设作贡献。”

学习期间,他们系统掌握铁路专业知识,也开展各类研修实践活动,感受上海城市精彩,感知中国文化魅力。其间,他们以视频《我们在上海的故事》生动记录了在沪学习生活的难忘瞬间。

往事历历在目。如今已回到老挝苏发努冯大学的佟朗在云端接受记者采访时,隔着屏幕,他展示着新近获得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电子版毕业证书,也深情回忆给习近平总书记写感谢信的缘起。

03133351sqpu.jpg

他说,毕业离沪时,大家就有了这个想法。今年11月,眼看中老铁路即将通车,内心的触动越来越强烈,大家前后耗费半个月商议信件内容,最终决定由班长佟朗代表9人执笔。

动笔写信时,9个人分处琅勃拉邦和万象两地。大家通过网络,字斟句酌确定了信的内容,信是在琅勃拉邦写好的,当地工作的同学们签了名,再通过试运营的中老铁路邮寄到万象,由那里的同学再签名。最终交给中国驻老挝大使馆。

佟朗说,这封信正是经由中老铁路传递的。信中用上了两句老挝民谚:“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吃米忆田恩,吃鱼念水情”。以此感谢在上海学习期间,所受到各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

特别是2020年,因疫情未能回老挝的留学生们得到了大家的关爱。他们与中国小伙伴们一起组织了“大道之行”社团,创立了名为“中老铁路通”的民间交流线上平台。

取名“中老铁路通”,意在以铁路为媒将中老两国紧密联系。小伙子们这样介绍:希望借由网络平台,一方面向老挝人民普及铁路安全知识,让他们了解和支持老挝的铁路事业;同时,也想把自己在中国、在上海的点滴故事记录传播开去,和更多人分享,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精彩的中国。

“在上海学习让我们赶上中国的新时代”,课堂知识派上大用场

云南景洪,横亘着宽阔的澜沧江,中老边境就在眼前。经过两年学习,第一批老挝留学生于2020年11月返回老挝。随即,这些学成归国的老挝留学生就于第一时间在中老铁路建设工程上展开实习。

那时候,中老铁路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留学生们跟着中方带教师傅为铁路“添砖加瓦”——从铺轨作业到放置桥梁梭头、再到设置公里路标,常常加班至深夜。

留学生之一的冯图,在实习期间领到了任务:完成万象至万象南段桥梁墩台基坑、垫石的测量。

他回忆说:上海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派上了大用场。从T梁及连续梁底部左右边线到中轴线,以最精准的数据来呈现,从而帮助施工队搭建桥梁。“我们就像‘螺丝钉’,这些努力只是中老铁路建设的很小部分,但依旧无比自豪。”

别看这些留学生20岁出头,他们中不少人已当上“小领队”。譬如在中铁二局实习期间,佟朗就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小组负责人。“每天我都要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哪座桥需要多少梭头,成员们分别要做什么。”

微信图片_20210504100825.jpg

此次中老铁路竣工前,佟朗等人坐在轨道车上,跟着施工队伍提前“踩点”,沿线风景尽收眼底。“在上海的学习让我们赶上了中国的新时代,世界最先进的铁路从中国连进老挝,也连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建立联合科技实验室,加强人才互通培养

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以来,中老铁路工程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前后共培养了3批次31名老挝学生来上海接受本科教育,其中部分是研究生。这也是中国首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铁路技术人才。

此次中老铁路通车运行,是一个开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铁道工程系主任李培刚介绍,学校的目标是为中老铁路培养“少而精”的应用创新型技术人才,这群留学生会逐渐成长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最终成为技术管理型人才。“他们不仅参与铁路建设,还要负责后期运营维护,让中老铁路更安全稳定,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就在今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申报的“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获得上海市科委立项批准。实验室主要开展国际间科技合作,推进中国铁路技术“走出去”、本土化标准体系建设、国际化应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和培训等。

“老挝留学生们也肩负着科普使命,让当地人了解铁路认识中国,更打造中老民间交流平台,以铁路连结两国情谊,凝聚青年智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这样说。

当年学生们组建的网络交流平台如今依旧热络。铁路正式通车,关于这条铁路线的所有美好愿景,也都在这个平台上尽情舒展飞扬。社团里两国学生代表这样激动畅想:借由中老铁路,可以载着“大道之行”开展更丰富的研学活动,共同畅想美好未来。还有学生策划了“铁路云游探索小队”,形成了“云游中老铁路”四个专题。这条民心相通的黄金线,也将见证中老两国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的交融共荣。


图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