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人才的知识技能水平,金山首家乡村振兴学院进入实体运营阶段 | |
2021-12-08 17:58:40 作者:薄小波 |
走进张堰镇秦山村7组,一排排红色砖块砌成的半米高矮墙非常醒目,围墙采用各种镂空设计,造型美观,围墙内是村民的自留地,种着各种蔬菜。这些红砖是违章建筑拆下来的废砖,村委会之所以要将其砌成一排好看又实用的围墙和一堂课有关系。这堂课便是张堰·中侨乡村振兴学院开设的美育课——《我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农民画体验。
一堂美育课带来的改变
构思、调色、上色……在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教室内,一群来自张堰镇各个岗位的乡村人才正认真完成自己的农民画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对乡村的真挚情感诉诸笔端,于是一幅幅色彩浓艳、富有乡土气息的农民画跃然眼前,有给人恬静而美好感觉的《牧童骑黄牛》作品,有体现江南少女妩媚与韵味的《少女》作品,还有展现农村舒适生活的《农家乐》作品等等。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没有审美能力会导致千村一面,缺乏特色化的内容,导致乡村难以实现长足发展。这堂美育课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乡村人才心里种下了美的种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创新创作的活力。而秦山村将废旧红砖设计成整齐美观的小围墙正是秦山村乡土人才充分发挥创新精神,采取艺术化形式,将老百姓农耕文化的传统和乡村美化结合起来的成功尝试。这一尝试既解决了废砖无处安放,堆在宅前屋后影响环境的问题,又为整个村庄环境面貌的提升提供了样板,可谓是一举两得。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适龄劳动力涌入城市,张堰镇9个行政村存在很多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瓶颈问题,如乡村人才专业知识缺乏、群众工作经验欠缺等等。
“要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问题,关键要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为张堰镇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值。”张堰镇党委书记施文权说道。
于是,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准备后,一个专门用于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平台载体——张堰·中侨乡村振兴学院于2021年6月25日正式成立。11月22日到26日,张堰·中侨乡村振兴学院迎来第一批学员,这意味着金山首家乡村振兴学院进入实体运营阶段。
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反哺乡村振兴发展
张堰镇是金山区有名的文教小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目前拥有两家职业技术院校,其中一家便是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我们学校是在2014年9月落户张堰的,也是上海首个职业大学。一直以来,我们秉承教育兴邦、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多维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周晓芳介绍说。
中侨大学的这一办学目标和张堰镇党委、政府致力于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于是,在经过多次深度沟通后,张堰镇党委和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共同成立张堰·中侨乡村振兴学院。
“乡村振兴学院”设立于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初心,目前已形成“平台+载体”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实践实训”融合衔接的学院模式,已创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百家村等农村一线实训基地,为承担乡村振兴学院教学任务提供阵地和智库保障,将有效破解乡村振兴存在的人才、技术等发展难题。
首期培训班学员收获满满
百家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吴霄霞是张堰·中侨乡村振兴学院首期培训班的学员之一。此前她曾参与村域企业闻万泰酱菜厂产品的直播,但苦于对于直播知识了解不多,导致直播体验感不是很好。在培训班上过一节直播体验课后,吴霄霞说,“我掌握了很多直播技巧,回到工作岗位中,我会将这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农产品直播中。”
除了很多实践类课程,首期培训班还安排了内容丰富又有深度的理论性课程,如延安精神、“十四五”规划解读、城市管理探索等等。五天的封闭式培训,不仅提升了乡村人才的知识技能水平,拓展了视野,激发了思想活力,还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据悉,张堰·中侨乡村振兴学院首期培训已经告一段落,来自全镇各个领域的乡村振兴人才带着收获与成长回到岗位中。“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所学所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为张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张堰镇党委委员郑浩莉说道。
作者:薄小波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