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大事小情,时时处处与村民共情
2022-11-03 08:37:07 作者:苏展

1.jpg

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集中平移安置房的效果图尽显建筑的雅致和乡村的生机。

小楼栋粉墙黛瓦,水稻田金黄灿烂,前庭后院错落桃红、掩映翠绿:建筑的雅致和乡村的生机经过调和,抹出明丽又大气的色调——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集中平移安置房二期的效果图,美得让村民移不开眼。项目开建,村民周建宇每天必去工地兜一圈:于公,作为项目顾问和村民质量监督小组成员,要查看建设细节与规划、村民意见是否严丝合缝;于私,离安置房交付不到一年,看着心中愿景一点点落地,他满心欢喜。

这种欢喜就是村民的共情。定期召开的质量监督例会,大家的意见被倾听采纳:安置房的瓦片用什么角度、农宅之间的隔断用篱笆还是高墙、毛坯房是否要刷白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联着村民的生活习惯,村党总支书记和项目代表及时汇总梳理,也尽力在施工中着手解决。

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100米”不止于解决个体问题,更是对群体心理层面的触达——在细枝末节上的用心用情,放大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延展出共情与共识,“不离乡土、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美好变化,足以让大家点头说好”,周建宇这样描述。

篱笆的高度都经大家讨论

最近,联一村党总支驻村第一书记倪晓清拟了一份增进村民福利的方案,将部分村集体经济收益分成两块:一则用作村民集中居住的社区管理费用;结余用来比例报销村民医疗的自费部分,并对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进行同步奖励。

联一村共681户农户,目前一期二期安置有381户,仅覆盖社区管理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钱袋子紧不紧?倪晓清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办公桌上的报表透露出一个好消息:村集体经济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乡居康养板块,三期房子还在打桩,一半以上已被预定。“这是重点为市区活力老人打造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二期年前已订完。”倪晓清粗略估计,照此趋势,村集体实现20%的分红,仅需三到五年。

乡村振兴,联一村以盘活土地资源为抓手,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村属集体公司和地产公司成立合资项目公司,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开发。目前,村属集体公司占合资公司股本20%,享受项目开发分红收益。

对于这一创新,周建宇等90后村民相当认同,但对大多数年纪稍长的村民来说,扑面而来的是全新概念。“你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还是比不上可见可触的直观变化或收益。”

如何取得村民信任?安置房的满意度就是切入点。周建宇举例道,一期农宅之间的隔断用的是高墙,但不符合村民喜欢串门聊天的生活习惯,所以二期采用了篱笆,“甚至篱笆的高度都经过大家讨论”。环顾四下,新建项目中的农业、农旅、乡居康养板块未来要吸收大量就业岗位,本村本镇劳动力就是首要消化的对象。

周建宇记得,去年一期安置房交付时,不少村民看到漂亮的安置房以及明显好转的村貌,开始热切关注二期安置房情况及联一村未来发展,“我能感受到一点,他们放心了”。

共情中延展出共识

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盘活土地资源固然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抓手,但无论平移、上楼还是农房使用权流转,最大程度共情农民的心理感受,是基层治理“最后100米”的重要考题,让农户不离乡土、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质朴需求得以满足。

周建宇的爷爷奶奶也是二期安置房的农户,在华亭镇街面上住了两年,总觉得哪儿都不舒服,“老人家喜欢种田,一天不下地就难受,住在城里干什么都不自在”。好在,安置房给出了解决方案:在前庭后院给农户公共自留地,满足他们务农的需求。

而奉贤区浦秀村,在青春里养老社区地域内特别留了两三亩菜园地,供老人种菜;养老社区楼栋只有两层设计,方便老人上下走动。

吴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瑛告诉记者,村集体从农民处租来农房,在村里打造老年颐养公寓针对本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共17幢31套房屋,“我们收取的租金是小套每年3600元,大套每年7200元;支付给农民每年数万元不等的房租。”以此,既覆盖了个体的养老成本,又满足了老人“不离乡土”的愿望。

长期调研上海“三农”问题的市人大代表金银淑表示,因地制宜的土地有效利用,加上美丽乡村的打造,辅以周边医疗配套等设施,给予农村养老更多可能性,“还有溢出效应,不仅能解决当地村民的养老,多余资源还可以接纳周边村落甚至市区居民,形成更完整的有机体”。



  作者:苏展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