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评审美:要有才、胆、识、力?游戏才是完整的人?
2019-02-07 09:01:20 作者:张世英、李超杰

wenxin35677_02_副本.jpg

在上海豫园,游客们赏灯游园快乐过年。 文汇报记者赵立荣 摄

▲导读:今天是初三,进入假期第四天。这几日,是否体验过满是笑点的宁浩执导,黄渤、沈腾主演的喜剧《疯狂的外星人》和刘慈欣原著、场面震撼的被誉为“开创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流浪地球》,人类文明无一不受星外族类的挑战。昨天的美德篇,读者有人爱康德的“头上星空内心道德”、有人喜孔子的“”和而不同“。今日送出的是审美篇。张世英先生是位哲学家,也是美学家,此番书写的150条中外古典哲理名句中,显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特质,而李超杰教授善于从哲学史的角度、从中外比较视野做注解,如:海德格尔与刘勰有相通旨趣,叶燮(读音为谢)对审美主体的强调突破了前人的古典美学。从中您是否有所共鸣?柏拉图:通过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乐是美的,其他感官的快乐都不是美的;席勒:审美的人排除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限制 是一个最自由的人 完全的人;刘勰:情在词外曰隐 状溢目前曰秀;叶燮: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 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wenxin35677_02_副本书法.jpg

柏拉图:通过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乐是美的  其他感官的快乐都不是美的

注释:此乃柏拉图在《大希庇亚篇》所讨论的一种美学观点。在“美”的问题上,柏拉图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绝对的美)。“美的事物”因分有“美本身”才成为美的,而“美本身”只能通过理智才能把握。所以,在最终的意义上,一切感官快乐都是骗人的和不足取的。但在次一级的意义上,柏拉图又对各种感觉加以区分,认为视觉和听觉高于其他感觉。《大希庇亚篇》所讨论的一个美学观点认为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乐是美的(因为这种快乐是非功利性的),而其他感官的快乐则是不美的(因为这种快乐多关联于欲望)。苏格拉底并不认同这个美的定义,但该定义对于审美感官和欲望感官的区分,还是符合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一贯思想的。在《蒂迈欧篇》中,我们甚至看到了柏拉图对于视觉的极度推崇。“视觉乃是我们最大利益的源泉,因为我们若是从来不曾见过星辰、太阳、月亮,那么我们有关宇宙的谈论一句也说不出来。……从这一源泉中,我们又获得了哲学,诸神已赐予或将赐予凡人的恩惠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柏拉图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实际上,柏拉图的“理念”本身就来自希腊文的“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席勒:审美的人排除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限制  是一个最自由的人  完全的人

注释:近代德国诗人、文学家、美学家席勒的思想,出自《审美教育书简》第十五封信。按照席勒,人性由两种彼此相反的冲动构成: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感性冲动产生于“人的肉体存在或他的感性本性”,把人束缚在“时间的限制”之中。理性冲动又叫形式冲动,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人的理性本性”,它扬弃了时间与变化,追求“自由”、“和谐”与“永恒”。近代以降,两种冲动的极度对立造成了人性的分裂。人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冲动”,使他能够获得这样一种“双重经验”:既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这新的冲动就是“游戏冲动”,它“扬弃了一切强制,从而使人不仅在自然方面而且在道德方面都达到自由。”感性冲动的对象是广义的“生活”,即一切物质性存在和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广义的“形象”,即事物的一切形式特性;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活的形象”,即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游戏冲动实即审美冲动,它超越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二元对立,恢复了人性的统一性。“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

wenxin35677_02_副本考级.jpg

刘勰:情在词外曰隐  状溢目前曰秀

注释:语出张戒《岁寒堂诗话》,系张戒对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所述“隐秀”思想的概括。 “隐秀”、“虚实”和“情景”均是中国美学之“意境”论的重要内容。按照刘勰,“文之英蕤,有秀有隐。”意思是:诗文之华美,要“隐秀”兼备。“秀”是诗文中“在场”或“外显”的部分,是“实境”,其特征是“独拔”与“卓绝”。“隐”则是诗文中“不在场”的东西,是“虚境”。“隐”之要义有二:其一,“情”在“词外”。上乘的文学艺术作品,要有所言,有所不言;要有“言外之意”,要“义生文外”,要“伏采潜发”。其二,要有“重旨”或“复意”,就是说,这“言外之意”或“词外之情”要“秘响傍通”,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此处的“充实”即是“秀”,而“不可知”之“神”则是“隐”。中国“文人”的“意境”与中国“哲人”的“意境”是相通的,他们都知道:“一阴一阳谓之道”。

海德格尔试图突破西方美学“典型说”之旧传统,主张以“显隐说”取而代之。他的“显隐说”与刘勰的“隐秀说”,就其旨趣言何其相似也!

叶燮: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 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注释:语出《己畦文集》卷九。叶燮提出了物我“遇合”的美学观。在他看来,美感之生成“必先有所触”,举凡大千世界之“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不外乎“理、事、情”三者,他称之为“在物之三”。美感之生成还需要“人之神明才慧”。“天地之生是山水也,其幽远奇险,天地亦不能自剖其妙,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历之,而山水之妙始泄”。(《原诗·外篇》)意思是:自然物之“妙”(美)还要依靠人之“剖”、“泄”方能表现出来,审美意象乃由“造物”与“人”之“遇合”而成。此“遇合”之美不是“理、事、情”的简单再现,它超越了“可言之理”和“可徵之事”。“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為理,想象以為事,惝恍以為情,方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原诗·内篇》)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一旦“有所触”,其意便“劈空而起”,“自无而有”,这就对审美主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同上)审美活动即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叶燮的“遇合”说是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大突破。

活动3.png

2018年12月18日,“美在自由——《中外古典哲理名句——张世英书法集》”沙龙结束后,与会成员在北大燕园合影,中间为张世英先生,其左右分别为西方哲学史专家李超杰教授和美学家叶朗教授。前排右三为北大美学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由书籍出版方译林出版社提供)


链接:初二谈美德:康德、王阳明、孔子各有一说,你赞同哪一条?

          初一红包:苏格拉底说自己无知,梁启超怎么评

          除夕祝福:白寿哲人张世英带孔子老子送大餐

          98岁哲学家张世英:和黑格尔一起,将哲学带出寂静冷宫


作者:张世英、李超杰

编辑:周俊超

责编: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