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一:李白如何拯救了绝望中的马勒并令他用交响曲唱唐诗?
2021-10-14 21:12:59 作者:方笑一

未命名.jpg

【导读】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首先祝贺上海有3418位长者成为百岁寿星,而十大寿星中最年轻者为107岁。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上海2400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是23.38%,就是580万人口。65岁以上人群占比是16.28%。按国际标注,上海已是超老龄化城市,因为60岁人口占比已超过了21%。然而上海老龄人口在主观上显示了极强大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生理上的老龄和精神状态的老龄并不画上等号。一旦遇挫而颓丧恐怕是最大的老龄标志,因此,讲堂特编摘“李白与马勒”的跨国、隔空缘,后者的交响曲《大地之歌》展示了对待生命的豁达、乐观、忘情,灵感是李白等的诗所赋予,以此献给2021年的重阳节,祝愿我们内心都有一颗不老之心。此文来自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方笑一今年5月由东方中心出版的《诗家十讲》。

无独有偶,今天由上海交响乐团录制的DG唱片《大地之歌》首次在北京寰映影城(杜比影院)播放,《大地之歌》收录了马勒和叶小纲这两位中外作曲家以唐诗为同题材的同名音乐作品,杜比全景深格式的《大地之歌》已经上线Apple Music,让全球乐迷可以“沉浸式”聆听中国声音、上海声音。详见文末链接。

微信截图_20211014202441.jpg

今天又迎来九九重阳节。图源:新华视觉

微信图片_20211014231138.jpg

2011年帝41期文汇讲堂上,杨燕迪(右二)主讲《马勒的现在式和未来时》,严锋(右一)对话。方笑一(左二)作为听众提问,获最佳提问奖,此为结束后合影。

【正文摘编】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万口传诵,至今不绝。李白如何和奥地利作曲家马勒扯上了关系?

遭遇人生四大重创的马勒反复咀嚼唐诗翻译,豁然顿悟

微信图片_20211014202924.jpg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由罗丹雕塑的马勒雕塑。作者提供

马勒究竟何许人也?

设想有这么一个人,在某关键单位担任掌门人几十年,并为其发展呕心沥血,最后遭同事、下属排挤而离开,是否郁闷?此时,又偏偏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从此不能随意活动否则生命有恙,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是否更郁闷?于是,为了散心调养,带妻女至郊区度假,才四五岁的女儿染上了猩红热就此离世。妻子因不堪丧女之痛寻找精神寄托,寄情于一年轻男子。是否倍加郁闷?人生在世,遭遇一桩已背运,四件全摊上呢?

他就是一百多年前,生活在维也纳的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他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最伟大的指挥家,也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最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

马勒先生整个人都快要崩溃时,岳父的一位朋友赠送一书,书名叫做《中国笛子》。书中全是翻成德文的唐诗,诗人有大名鼎鼎的李白、王维、孟浩然等。这是一本法文翻译中国诗集转译而成的德文版。虽说,诗歌是翻译中间丢失的东西,《中国笛子》转译的唐诗只是大致地保留了诗意及境界。但马勒拿着这本《中国笛子》翻来覆去阅读,最后恍然大悟,自己遭遇其实属正常,他顿悟到人生本无常。他要对这个世界采取另一种态度:在不幸打击面前,仍然保持超脱。马勒仿佛找到了一帖药方,让自己备受煎熬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解脱。也许是这些诗给马勒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他又从《中国笛子》里挑选了七首最令他动容的唐诗,谱上了曲子,并写成了一首篇幅巨大、结构宏伟的交响曲,名叫《大地之歌》。

马勒创作交响曲《大地之歌》,并让演员演唱中国七首唐诗

微信截图_20211014204804.png

马勒创作交响曲《大地之歌》,并让演员演唱中国七首唐诗,图为演出海报

一般交响曲都是由管弦乐器演奏的,在这首交响曲里,他创新地让男女歌唱演员把他挑出来的七首诗全部的唱一遍,这创新了交响曲发展史——用交响曲的形式来演唱唐诗。“大地”在德文里包含有“尘世”“世俗”之意,但《大地之歌》并非表达悲观厌世情绪,而是作曲家在得到唐诗拯救以后拥抱尘世,以崭新心态和心境来面对这个世界。足见唐诗之艺术魅力,超越语言、文化、时空之隔阂。

马勒选了哪七首唐诗呢?

据专家研究,《大地之歌》第一乐章叫《大地悲愁饮酒歌》,用的是李白《悲歌行》的前半首。第二乐章叫《秋日孤客》,用的是中唐诗人钱起的《效古秋夜长》。钱起是中唐的“大历十才子”之一,在科举考试时写过“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湘灵鼓瑟》)的那位诗人。第三乐章叫《青春》,这个唱词用的是李白的诗《宴陶家亭子》,但目前没有定论。第四乐章名叫《佳人》,也就是美人,用的是李白诗《采莲曲》。第五乐章《春日醉客》,用的是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这首诗。第六乐章名叫《送别》,用了两首诗,第一首是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第二首是王维的《送别》。这两首诗都很有名,《唐诗三百首》里都选了。

七首诗中,李白入选三首,德文意思与中文较吻合

这七首诗中,李白的《悲歌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和王维的《送别》这五首,德文译文和中文原文意思比较吻合。这里,我们只说李白与马勒。

*《悲歌行》:死生一度人皆有,豁达的生死观让马勒悟无常却直面

微信截图_20211014204316.jpg

《老子》有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一首是李白的《悲歌行》,马勒仅用前半首谱曲,原诗是这样写的:

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悲来乎。

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马勒为何会被特别打动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李白在诗里说朋友相聚,光有酒是不够的,还要有音乐,他自己就弹琴唱歌。所谓“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就是说主人你有几斗酒,我有一张古琴(古书里说古琴三尺长),我来弹给你听。又说“琴鸣酒乐两相得”,音乐和美酒相得益彰,合起来足以排遣内心的悲苦,这或许就是最能打动经历了人生悲苦的音乐家马勒之处。诗中写到音乐这个元素使马勒产生共鸣;

二是诗中所写:“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老子》有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是你的荣华富贵啊,纵有满堂金玉,但是你也不能长久地保守。你如果因为享有荣华富贵就对人骄横,那么你就要犯错误。所以李白说,功名富贵,转眼成为云烟,而死亡呢,却是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宿命,所以叫“死生一度人皆有”。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或许让身患疾病又新历丧女之痛的马勒特别容易产生共鸣。

而李白的解决之道是“且须一尽杯中酒”,虽然死亡是宿命,但他最后还是要把杯中酒一饮而尽。李白表现得非常豁达,这种豁达也就为作曲家马勒摆脱人生的痛苦提供了一条捷径。这大概是连音乐家自己都未曾想到的吧。

*由前半部诗中,马勒或共情到“贤人被逐,归隐江湖”的中国应对

d6ca7bcb0a46f21fe878585360aa4e680d33aefc.jpeg

马勒曾在维也纳歌剧院任总监奋斗了十年

这首《悲歌行》的后半部分,就是马勒没有涉及的那部分,李白用了很多典故,涉及历史上的诸多事件,刻画了贤人被逐、功臣被杀这样一种无奈,然后劝导人们,只有像春秋时期范蠡那样归隐五湖,才能最终保全性命。不然像李斯那样,不知道收敛,最后被腰斩。虽然马勒没有读到后半首诗,但是这个贤人被逐的经历,恰恰和马勒被反对者无情地排挤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这段经历极为相似。马勒身为歌剧院的艺术总监,为这个剧院整整奋斗了十年,结果最终还是被迫辞职,远走美国。那些反对他的人说,马勒整天只管自己创作交响曲,不关心剧院的发展,又说他在舞台设计方面花费太大,这不正和中国古代贤人被逐有着同样的悲哀和无奈吗?虽然马勒未必读到李白的后半首诗,但他或许已从德文翻译的《悲歌行》前半首里悟出一点什么来了,这当然仅仅是我的推测。

*《采莲女》:青年男子倾慕阳光下采莲女子,洋溢着生命的动感、热量

微信截图_20211014203356.png

马勒《大地之歌》的第四乐章《佳人》,女高音唱得特别欢快生动,曲调也很活泼

接着假如你去听马勒《大地之歌》的第四乐章《佳人》,就会发现,那个女高音唱得特别欢快生动,曲调也很活泼,这首《佳人》的歌词其实取自于李白的一首乐府诗《采莲曲》。李白《采莲曲》是这样写的: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前面四句说的是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旁,一群采莲蓬的女子隔着荷花和人在说笑,她们的笑声透过荷叶传过来,就格外地清脆动人。天气很好,明丽的阳光照在女孩子们新化妆的脸上,又照得水底十分明亮,因为溪水非常清澈。微风吹动采莲女高扬的衣袖,传来阵阵香气。这都是描写采莲女妩媚、欢快的样子,日光和人影、荷花和莲叶交相辉映,荷花正好衬托出采莲女子的种种娇媚的姿态。

后四句描写的对象转变了,转到了河岸上那些游冶郎,所谓“游冶郎”,就是在这个季节出游寻乐的一些年轻男子,李白用了“三三五五映垂杨”来描写这群游冶郎,但是李白没有说明他们在杨柳树底下干啥,我们几乎可以断定,他们一定是盯着那些美丽的采莲女子呆呆地出神。此刻,他们的紫骝马一声嘶叫冲到落花中,所以这些小伙子也只能望着采莲女子的美丽而空自徘徊,没有什么办法,这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所以李白的这首《采莲曲》归根到底是写采莲的美女和呆望着她们的小帅哥们。

虽然只有八句,但是李白把整个场景都写活了,诗中的美女、帅哥、阳光、荷花、柳树、溪水、人的笑语、马的嘶叫一时间全部都涌到你眼前,就像实时拍摄的微视频,充满了动感和画面感。

《采莲曲》本来是一个乐府旧题,一般描写江南女孩子采莲的情景,内容大同小异。最早写作《采莲曲》的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唐代的著名诗人王勃、王昌龄、白居易这些人都写过《采莲曲》。李白的这首《采莲曲》,当然写得特别鲜活灵动,但为什么会特别激起马勒的兴趣呢?这位奥地利作曲家和采莲这一江南的活动毫无关联?

在我看来,作曲家马勒从阳光下采莲这样一个热烈浓烈的场景中,从年轻男孩子对采莲女孩子的倾慕,以及恋恋不舍这样一种态度中,看到了一派生命的动感、热情和能量。这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特别能够给一些经历了人生挫折、心情陷入低谷的人带来力量,马勒就是其中之一。你简直可以在这首诗里面闻到荷花的味道,阳光的味道,飞奔的紫骝马身后飞扬的尘土散发出来的味道,以及青年男女那种生命勃发的味道。诸般味道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读起来特别富有生气和活力。在马勒看来,李白这首《采莲曲》充满了一种世俗的美丽,人间的美好,这或许就是拯救马勒最有效的灵药。

*《春日醉起言志》:醉酒醒来黄莺声声而受鼓舞享受春天,忘了人间得失

08074042rgth.jpeg

《大地之歌》的第五乐章叫《春日醉客》,又被翻译成《春天里的醉汉》

《大地之歌》的第五乐章叫《春日醉客》,又被翻译成《春天里的醉汉》,唱词来源于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春日醉起言志》。诗是这样写的: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李白爱喝酒且常喝醉,醉了后李白喜欢写诗,更喜欢用诗来诉说自己喝醉酒的理由。我发现,李白不同的诗歌中,说的喝酒的理由都不一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就是人生遇到快乐的事情啊,你要喝酒;但是他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你要名垂青史啊,你也要喝酒;他又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你不想留名,不需要留名,你也要喝酒。总之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彼此之间还矛盾。

这首《春日醉起言志》里,李白告诉我们“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人生一世就好像一场大梦,何苦还要劳生劳形呢?想到这一点就应该拼命喝酒,整日里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了索性就往亭前的柱子底下一躺。这首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一般李白喝醉了,总是“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可这首诗里接着写了李白醒过来的情景。

微信截图_20211014203541.png

这首《春日醉起言志》里,李白特别抒写了酒醒后言志之景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李白醒了,听见黄莺鸟在花丛中鸣叫,就问别人这是啥时候啊?他终于明白了,哦,这是春天,黄莺鸟的叫声感动了他,于是他就又喝上了,边喝酒边唱歌,一直唱到月亮升起来,终于完全忘情,心中的郁闷得到了充分地排解。所以这首诗叫“醉起言志”,不但喝醉,而且还起来,起来了还要言志。

李白的这首《春日醉起言志》和他的《悲歌行》都说到了喝酒、唱歌,但两首诗的情调明显不一样。《悲歌行》虽然也有“且须一尽杯中酒”的洒脱,但终归还是悲凉的情调;《春日醉起言志》说喝醉了醒,醒了再喝,但已经可以听见黄莺鸟在春风中的鸣叫声了,真是莺声呖呖,一曲歌罢,诗人已经能做到忘情了。《世说新语》里讲“圣人忘情”,完全忘怀了人间的忧虑,人生的得失,这是多么高的一种境界啊!此刻,马勒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忘情,让自己沉醉在大自然中,忘记他所经历的人间的种种苦痛。

微信图片_20211014202921.jpg

作者方笑一在维也纳北郊凭吊作曲家马勒,作者提供

1911年的5月18日,马勒——这位被李白拯救的伟大音乐家在维也纳去世。他的墓碑上只刻着他的名字,没有任何其他信息,他在遗嘱里说:“那些来寻找我的人知道我是谁,其他人,不需要知道。”

李念整编自第十讲《死生豁达,人间美丽,圣人忘情:李白与马勒》

【相关链接】

让全球乐迷身临其境聆听中国声音,上海交响唱片《大地之歌》由杜比全景声技术录制


  作者:方笑一

  编辑:钱亦琛 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