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林:从三个决议的经验理解理论如何指导中国道路
2022-03-04 16:17:53 作者:王炳林

截图.png

▲王炳林生动的讲解吸引了线上线下400余人听讲

【导读】2月21日晚,上海大学思政通识课“理论中国·名师讲坛”第七讲,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主讲“历史经验与中国道路”。他还原历史,系统阐释了理论对于中国道路的重大指导意义,强调了党领导的重大意义。他生动的讲解吸引了线上线下400余人听讲。讲堂特整理以飨读者。

我过去长期研究党史,对1945年颁布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称“第一个决议”)及1981年颁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称“第二个决议”,都有所学习研究,这次结合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称“第三个决议”),分别阐释它们和中国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因此讲座的主题就叫“历史经验与中国道路”。

全体合影.jpg

上海大学思政通识课“理论中国·名师讲坛”第七讲现场大合影

第一个决议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认知

为何强调“理论认知”?“中国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虽然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曲折的开辟取得了成功,但是理论认知有一个滞后过程。从井冈山到延安,毛泽东也因此多次被批、被撤职、或受到排挤打压,直到通过延安整风后才确定了毛泽东的指导地位,这条新道路才在理论上真正被全党认识。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因此,理论被全党接受认知,和总结经验密不可分。

*1930年代王明等推进左倾路线,1940年代共产国际支持了毛泽东

VCG111151456185.jpg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途经安徽泾县茂林镇的新四军部队

第一个决议提出的背景,要追溯到1937年11月29日王明回国。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博古这些年轻人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成为中共领导层。由于机械地照搬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他们的“左倾路线”导致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疏散,周恩来、博古等人去了井冈山根据地,王明、康生等去了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博古在根据地工作,执行的都是共产国际王明的左倾错误指示。当时党中央没有及时对党的历史做认真总结,并不能辨清王明的路线已有严重错误。

1937年11月,王明回到延安,仍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自居,在1937年12月份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批判毛泽东:一是不要搞独立自主,应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其实,他认识不到蒋介石的反动本质,蒋就想通过统一战线限制共产党的发展何行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再次指出蒋介石的反动本质。二是批毛泽东的游击战,说打仗应该是正规战。王明到武汉擅自以长江局的名义发表一些言论,甚至发文章推崇蒋介石,将中央精神置若罔闻。

不久任弼时到共产国际汇报,经过了解,共产国际支持了毛泽东,并让王稼祥带回指令:中国的党,还是应该由了解中国情况的人领导,支持毛泽东的领导,王明就不要争了。

*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党学历史

123.jpg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农村调查》

这样,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这个武器来批王明的教条主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转折。在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对遵义会议的评价有了新的改变:强调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确立。表述为:确定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第一次初步形成。

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还提出,王明一回来就占上风,把党内搞得很混乱。为什么?因为党内一些主要干部理论水平不高,提出要学党史,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但是王明不服气,王明把一个1930年代写的充满左倾错误的小册子推给党内学习,还写序言《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王明当时在延安被称为理论家,马恩理论倒背如流,但是他不联系实际。毛泽东驳斥道:什么叫理论家?理论是从实践当中提出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才叫理论,不是照搬书本。后来才有了毛泽东的“教条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之说。

为此,毛泽东做了两件事:

一是在1941年3月出版1930年至1933年间的调查报告《农村调查》一书,并写序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被人讥讽为‘狭隘经验论’,我却至今不悔”。

二是在1941年5月发表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用一幅对子讽刺教条主义者: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六届七中全会开了11个月创下历史,通过决议统一思想

223.jpg

▲《六大以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为此,毛泽东主持编辑了小册子《六大以来》,把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一些文献集纳起来,大家看了才明白:当时的中央发了一系列的错误指示,形成了一条错误的路线。此时,大家对于怎样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深刻认识。毛泽东觉得应该搞一个决议统一思想认识,但他写的决议稿过于洋洋洒洒,像一篇批判文章,所以中央领导委托任弼时、刘少奇、彭真等人,专门成立了一个“决议起草委员会”,由毛泽东亲自领导,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在整风学习的基础上终于在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决议”。

应该说,六届七中全会是一个统一思想的过程。这是我党历史上开得最长的一次全会,整整11个月,从1944年4月份到1945年4月份。最后讨论通过了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历史经验,批评了王明左倾错误,统一全党的认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跟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中共七大就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后来邓小平讲:“如果没有这一次整风、没有这一次学习,要想取得抗战胜利和后来打败蒋介石,那都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决议统一了道路认知,就有了自觉的坚持,最后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理论对道路的意义可见一斑。

第二个决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其很重要的前提就是1978年11月份至12月份开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会上邓小平有一个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9年召开务虚会,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肯定毛泽东探索

卡拉奇.jpg

▲1980年邓小平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

为什么团结一致向前看?因为当时面临的任务很重,不要急于对十年去做结论,所以当时邓小平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但是很多人在十年当中受了磨难,他们想理清怎样评价那段历史。于是,叶剑英提议:干脆召一个理论工作务虚会。

1979年初开了一个“理论工作务虚会”,“务虚”就是谈宏观思路,是区别于具体工作布置的会议。会议过程中大家提了很多意见,但是提着提着就歪了。所以邓小平在会议结束时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强调:我们犯过一些失误,但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探索,中国革命可能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一段时间。

1979年国庆30周年,中央以叶剑英的名义发表了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国庆讲话”,代表中国共产党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国庆节后,邓小平主导起草“第二次历史决议”。当时海内外都很关注对毛泽东的评价。1980年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问得很尖锐,“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还挂多久?”邓小平当时明确告诉她说:“永远地挂着。”

*邓小平主持起草第二个决议,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23.jpg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十二大成功召开

邓小平起草决议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跟起草组谈话17次,创下历史纪录。第一稿出来后,邓小平说“不行,推倒重来。”胡乔木等理论家后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我们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如何对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呢?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错误的东西就是不应该包含进去。最后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就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核心就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所以大家的思想统一了。

第二个历史决议就是党在新时代得出的历史经验,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结果。

1982年成功召开了十二大,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当中明确的说:“总结历史经验,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十二大正式提出来,就是建立在第二个决议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于我们未来怎么做”概括了十条,那十条也成为我们道路的一个基础。

因此,第二个决议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个决议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从“七一”讲话开始,习总书记就强调,“共产党一百年,他的历史主题就是民族复兴。”今天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就是对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所以,第三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坚定这条道路、丰富和发展这条道路的一个重要成果。

*第三个决议是既有客观需要,也是主观条件背景下制定

423.jpg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作为总结经验,第三个历史决议既有客观需要,也有主观条件。客观需要,是说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了,需要有权威资料、客观评价留存于历史;主观条件,指今天的发展整体都比较顺利,国泰民安,有条件和能力来总结过去。

《决议》有三个特点。第一,总结成就、总结经验,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第二,总结新时代,聚焦所做之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所以,决议总字数3.6万字,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9万字。第三,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与两个历史决议评价相衔接,是要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第三个历史决议和民族复兴道路的关系,我讲四点:

1.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科学定位。

我们学党史把握历史,需要比较权威的判断。经验和成就,在民族复兴当中起什么作用?第三个决议提了这样一个很鲜明的问题,即: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王沪宁同志指出,“实际上是强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共产党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主题是民族复兴,主线就是践行初心使命,主流和本质就是伟大成就。”

*从新内涵、新发展、新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2.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道路的探索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我们学第三个决议有一条红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是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强调了“创造性”。但是没有再提“第二次”和“第三次”,只是用了两个新的飞跃。其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在只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单独定位一次新的飞跃,“新的飞跃”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23.jpg

▲马克思主义是要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儒家有“大同”理想、天下为公的胸怀(视觉中国)

一是思想形成的机理有新内涵。这次提出了“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中国文明是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是外在传入品,如不能融合,这样的民族复兴、文化根基能深厚吗?实践证明,马列主义跟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内在的契合性。比如:中国有唯物论的观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有辩证法,以及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要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儒家有“大同”理想、天下为公的胸怀。两者间一些优秀要素相通,所以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文化基础、有心理认知基础。

二是时代课题有新发展。讲道路的探索,原来主要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个决议,又增加了两个:一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增加了关于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什么增加,两者什么关系?“中国特色”是总管,具有长远性,具体道路有阶段性。最近的三十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现实目标,它也就是我们现在道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理论要从第二个问题进行系统的回答,所以就有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就更加具体化了。

延安窑洞.jpg

▲延安窑洞(视觉中国)

增加了一个“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为要想走好这条道路,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共产党领导,就必须把自身建设好,所以要考虑党的建设,这也是这个道路的题中应有之意。我们过去的道路当中都有“党的建设”,毛泽东强调思想建党;邓小平强调“制度建设”,突出党风廉政建设;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时,探讨了党怎么建设的问题,“有钱人入了党了,共产党还是人民的政党吗?”经过调研后认为,有钱不是罪过,关键是能不能符合《党章》的要求,只要所挣是合法、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就应该给予肯定。所以“三个代表”最早是从建党,考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才发展出来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因此,“党建”历来在道路探索当中是至关重要的。今天总书记强调党建是放在更加长远的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视野上,延安“窑洞对”时毛泽东的方案是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这一次又找到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强调从严、强调刀刃向内,有忧患意识、有清醒的意识,这也是一种历史主动性。所以我们说: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就知道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建设必须加强。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三是核心内容更加丰富。从“八个明确”增加到“十个明确”。

*百年奋斗的五条意义和十大经验,也是未来道路的指导原则

3.准确把握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的内在逻辑。

百年奋斗的五条意义,抓住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关系,和马列主义、社会主义、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和自身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整个概括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整个有一个判断。主要体现在人民命运、理论创新、自我革命、世界影响、道路选择上。

4.  深刻领会成立百年十条历史经验。

互动提问环节.jpg

▲现场听众纷纷踊跃提问

共产党成立百年历史经验的十条,其中一个核心就是我们要讲的“中国道路”。一是要贯通百年,二是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够把某一条说得至高无上,而其它不重要。整体上是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党和人民的关系。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要有党的领导,这个关系怎么处理很关键。所以“十条经验”当中,有四条都是讲这个。二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创新、独立自主,这些都是主要原则,包括开拓创新、实践中国道路。三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走中国道路,独立自主,同时还要胸怀天下。

这十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过去是靠着这十条经验成功的,未来只要坚持这十项也会成功,所以它就成为我们的指导原则。我们坚持好的十条经验,就能够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整理:李念




  作者:王炳林

  编辑:金久超、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