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上海再添6名工程院院士,在沪工程院院士达77人,医药卫生学部最多
2019-11-22 10:28:53 作者:沈湫莎

喜讯.jpg

中国工程院刚刚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其中6人在上海工作,他们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董绍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涂善东、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教授黄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赵振堂、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吕西林、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祖信。

其中徐祖信为女院士,六位新晋工程院院士中年龄最小的是57岁的董绍明,六人平均年龄59.8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每两年增选一次。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候选人,军队系统参照执行。

董绍明

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建立了6000余平方米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制基地,成功研制出高热稳定、高结构稳定、超高温、高热导四大类陶瓷基复合材料,为“神舟”“天宫”“高分”“北斗”等国之重器的材料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涂善东

长期致力于化工设备安全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创新发展了高温高压化工设备安全维修、安全评价以及本质安全调控等工程技术,为解决高温设备何处修与何时修的难题、实现我国石化装置连续安全运行周期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震

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激光流场测试和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工作。提出了燃油溶气雾化和燃烧新概念、喷雾内部EGR控制发动机有害排放新理论。

赵振堂

怀着拳拳报国心,投身到国家物理研究的工作中,先后负责大型粒子加速器设计研制工作、加速器运行和升级改造工作,更是一手打造了国之重器上海光源,为众多科学家源源不断产出成果提供了科学基础保障。

吕西林

长期从事结构抗震领域的研究,在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建筑物移位改造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他发明的“组合消能减震支撑新体系”,成功应用于2010年世博会重大工程、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工程和国家校舍抗震安全工程。

徐祖信

系统研究可靠性数学理论在城市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这是当今世界各国近10年来的“难关”,她把目光投向苏州河综合治理工程,节约工程项目至少20亿元。

据上海院士中心统计,此次增选后,在沪中国工程院院士共77人。按照他们所在的学部划分,医药卫生学部27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4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7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5人,工程管理学部1人。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