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脚步不停顿,上海复工复研开启“加速跑”
2022-06-01 22:13:29 作者:许琦敏

这几天,停摆了近两个月的天马望远镜开始恢复观测。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秩序,上海科研机构正开启复工复研“加速跑”。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为确保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不停顿,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大批科研人员睡在实验室、守在测试场,奋力将疫情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科研脚步不停歇,成果频频亮相国际舞台

5月26日,位于松江的天马望远镜恢复了观测,参加了欧洲VLBI网(EVN)联测任务,获得VLBI相关处理结果,开展射电天文研究,执行国家重大任务。早在5月初,25米望远镜园区即恢复了观测,已开展多次我国自主测量地球定向参数的测量,并参与国际联测工作。

4.JPG

事实上,疫情期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VLBI研究组的不少科研人员,一直坚持在佘山园区研发载荷。上海天文台地球2.0项目团队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了“探测器辐照实验”“超高精度测光验证实验”等一系列核心实验。5月12日,该台与全球同步,参与了事件视界望远镜(ETH)银心黑洞照片的发布。5月30日,该台一项关于银河系吸积盘的研究登上《自然·天文》杂志。

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科研人员通过居家办公和实验室并线推动,确保科研脚步不停歇。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多名研究员告诉记者,每周十几个线上会议,是他们这两个月来的工作常态。

在得到园区封闭管理的消息后,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员团队成员不约而同申请留所工作。早在今年2月,该课题组关于奥密克戎病毒的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封控期间,药物所继续开展科研攻关。其中,徐华强课题组、吴蓓丽课题组的两项G蛋白偶联受体前沿研究成果背靠背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

两个月睡在实验室,关键项目攻关不卡顿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疫情防控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都不能松懈。为了与病毒抢时间,不少科研人员睡在实验室,确保关键项目攻关不卡顿。

本轮疫情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异质集成XOI团队研发的单晶薄膜异质晶圆技术项目已进入关键阶段。3月中旬接到园区封闭管理的通知,团队多位研发人员与20多名工程人员一起把家安在了实验平台。

1.JPG

这种有着“万能离子刀”之称的技术,致力于解决集成电路关键衬底材料的国产化问题。两个多月来,团队全力保证项目进度不受疫情影响,尽快为国内射频工业界发展高性能核心器件提供高端晶圆。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我国多种重大战略有机材料研制和生产的独家单位。疫情之下,多种关键材料生产停摆,有机所收到了国内多家用户发来的紧急求助函。在市政府和相关园区的支持下,该所立即启动复工复产,及时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所需材料的科研生产和交付。

办法总比困难多,卫星研制如期推进

今年,“上海研制”的卫星型号与载荷任务繁重。疫情封控下,为如期推进“国之重器”的研制,上海科研人员齐心协力保交付,确保一颗颗卫星顺利踏上征途。

由于进入基地需要需提前完成14天隔离,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的发射试验队员为保障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Y-01)的顺利发射,采取人星分离、三线保障的措施,历时74小时,途径3000多公里,将卫星从上海顺利运抵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准备工作。

2.JPG

列入上海市第一批复工复产科研机构名单的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今年计划参与国家重大型号发射任务数量创建所以来之最,目前正全力以赴推进年度各项重点型号研制任务。疫情期间,当身处上海的“天和号”空间站实验舱Ⅰ生命生态和生物技术科学实验系统试验队员可能无法按计划赶到海南发射场参与系统联试时,两名已在外场坚守了一个月的年轻同志没有丝毫犹豫,克服种种困难,连续转场至文昌。目前,空间站实验舱Ⅱ高精度时频科学试验系统试验队正分别在上海、西安、北京多地开展集成测试和联合测试。同时,多个年内重点型号任务都在紧锣密鼓开展装调测试和外场试验。


  作者:许琦敏

  图片:中科院上海分院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