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发布:中国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强势崛起
2022-11-27 16:14:37 作者:许琦敏

在今天在沪举行的世界地理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面向全球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Global S&T Innovation Center Index 2022,GSTICI2022)。

5.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同时,大国间的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积极谋划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既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对标国际、定位中国;揭示现状、描绘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组织相关力量,从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创新环境全球支撑力五个维度,对全球13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形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

GSTICI2022综合排名前30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依次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东京、伦敦、北京、波士顿、巴黎、首尔、洛杉矶、上海、华盛顿、深圳、芝加哥、大阪、西雅图、费城、慕尼黑、杭州、斯德哥尔摩、休斯顿、广州、圣迭戈、奥斯汀、阿姆斯特丹、马德里、达拉斯、柏林、亚特兰大、新加坡、巴塞尔。

报告显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分布呈现显著的欧洲、北美和亚太三足鼎立格局。无论是综合排名,还是在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创新环境全球支撑力五个单项排名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均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太这三大区域。综合排名前100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有34个在欧洲、30个在北美、29个在亚太。

1.JPG

报告发现,美国领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综合排名前100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独占26席,有13个进入前30强,旧金山-圣何塞是全球最为顶尖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仅综合排名全球第1,在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这三个单项排名上也是全球第1。

报告同时也发现,中国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强势崛起,北京和上海跻身第一方阵。中国有20个城市进入全球综合前100,有5个城市进入前30,均仅次于美国。北京和上海更是进入前10,跻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中国也是除美国外,另一个在第一方阵中拥有2个及以上城市的国家。同时,在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上,北京位居全球第1;在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上,北京位居全球第2,仅次于旧金山-圣何塞。

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产业变革和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地和策源地。在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单项排名上,中国有6个城市跻身前30。北京高居全球第2,以微小差距落后于旧金山-圣何塞。在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单项排名上,深圳排名全球第5,北京高居全球第6位。这表明,以实体经济支撑的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在驱动全球产业变革和策源全球技术创新上发挥重要贡献。

3.jpg

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国进入全球前100的20个城市,有一半位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北京高居全球第5,是中国排名最高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排名第66。长三角地区:上海排名全球第10,杭州第18,南京第32,苏州第62、合肥第85;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排名全球第12、广州第21、香港第47。

报告指出,与美国、欧洲顶尖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比,中国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卓越创新人才、顶尖科研主体、创新引擎企业、高质量创新成果、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上,仍存诸多短板。

报告建议,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短板、拉长板,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育卓越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

一要切实厚植卓越创新人才成长土壤;

二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主体;

三要加快培育科技“引擎”企业;

四要深化以成果质量和价值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改革;

五要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新格局。


  作者:许琦敏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